新华网 [ 郑华淦 ] 发表时间: 2007-08-13 10:26:01
将近教师节了,人民网上看到的两则关于教师、教育方面的新闻持别感人。一是今年被华中师大录取的武汉高考生王潇,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激动万分,写信给温家宝总理,她没想到,百忙之中的总理,竟然很快复信给予鼓励,而且,湖北省的领导还登门看望,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鼓励和支持。二是8月3日至9日,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邀请,60位教师和教育专家,带着家人来北戴河休假。
温总理的复信是写给即将走进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的。而师范生,就是将来的准“先生”,王潇同学,正如她给温总理的信中所说的那样,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先生”,但是由于家庭贫困,高昂的学费很难使她的梦想成为现实。是国家出台了师范生免费的好政策,才使得像她这样的穷孩子能上大学。从国家决定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免费以后,使贫穷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中品学兼优的孩子和家长们欢欣鼓舞,也看到了未来与希望。国家免费让他们上师范,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圆了大学梦,而且毕业后能当一名教师,解决了就业问题,实在是一项利国利民且又利已的大好事,他们怎不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呢?而从整个国家来说,从尊师重教的基本国策来说,师范生免费上大学实在是应该也是必须的,何况,我们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现在也有这样的财力和实力了。
胡温新政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民得实惠和解民忧,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就拿北戴河休养来说,前些年,总听说是干部休养,而现在,中央不仅取消了过去每年夏天在北戴河开会休养的惯例,而且代之以让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来此休养,今年,北戴河又迎来了特殊的客人,真正的“先生”们。这充分地表明,我们的先生们,我们教师中的优秀杰出人士,党和人民始终记着他们,中央时刻关心着他们。
北戴河清风拂面,这清风,源自北京,源自中南海,是党和中央政府的清廉之风,是胡温领导集体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之善举。在党中央、国务院邀请的教师中,不仅有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甘为人梯,在教育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教师和教育专家;而且有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突出成绩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幼儿教师;有响应祖国号召,不畏艰苦,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援藏、援疆教师。多年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取得了非凡业绩,为繁荣祖国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尊师重教在胡温新政中,不仅是一项国策,是领导者的理念,更是扎扎实实,于无声处的实际行动。
不久前,温总理看望了钱学森、季羡林、朱光亚、何泽慧等学界泰斗,在这些老先生面前,谦恭有礼,而且还激励后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立志成材。” 让人们看到了泱泱一国总理之风范,对国家教育、对祖国未来的关注与重视。温总理给王潇同学的复信,和这次邀请教师和教育专家到北戴河休假,都是发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的事,这充分表明,中央关心教育,重视人才,不仅身体力行,一件件一桩桩抓落实,而且还有新政不断地出台,比如: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推出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等。而这一切,都与胡锦涛同志6.25讲话中强调的“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相互印证。
温总理的复信和北戴河的清风,是那么的清凉怡人,那么美好诱人。而这两件事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却更加让人憧憬,因为,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再是让人感到那么遥远和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