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门日报
最近,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广东省突破了世界遗产的零纪录,并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传统文化热”。
笔者不禁生出诸多感慨,由此联想到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国学热”,诸如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评《三国》热”、“于丹《论语心得》热”,以及去年瑞典歌德堡号仿古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达到广州等,这些社会现象给我们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反观目前教育界特别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依然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将两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设为公共必修课程,给予高度重视,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却一直发展滞后。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热在全国的兴起,《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全国高校纷纷开设,成为国内高校普遍设置的一门大学生通识课程,在一些高校如华东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被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与外语、计算机、体育、两课等课程要求一样,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并通过考试。
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汲取前人的宝贵财富入手,让我们的大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奠定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多一分厚重的文化积淀,就会少一分轻浮的言行举止;多一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就会少一分对于多元价值体系的迷茫与困惑;多一分对于传统文化中惰性因素的清醒认识,就会添一分在改革创新中寻求突破和超越的勇气。
其次,还要教育大学生耐住寂寞,不惧清贫。
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好像是在传统文化的典籍里进行艰苦的长征,寂寞、清贫时刻伴随着求知者,只有心中始终亮着一盏登高望远的智慧之灯,才能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安然面对世俗社会的一切“热闹”和“浮华”。
简言之——要“慎独”,孜孜以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方可找寻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正路。 (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