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给对门老人设了“专座”
2014-02-17

家里给对门老人设了“专座”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14-02-17

杨京玲、苏有生陪王桂兰聊天。 齐鲁晚报记者 肖龙凤 摄

  齐鲁晚报记者 肖龙凤 实习生 王亚鹏

  家住甸柳街道第四社区的独居老人王桂兰,今年已是91岁高龄,眼睛看不清了,耳朵还灵得很。说起长寿秘诀,王桂兰连连说,多亏了社区居委会、热心居民,尤其是对门老邻居苏有生、杨京玲夫妇十多年来的悉心照顾。

  不但送来汤圆

  还包了素馅饺子

  “早晨吃汤圆我都有点撑啦!”元宵节一早,王桂兰刚起床,杨京玲就把煮好的汤圆送到了家里。王桂兰高高兴兴地吃完,发现有点撑了。按照习俗,元宵节晚上要吃饺子,到了下午,杨京玲又早早给吃素的她包好了白菜鸡蛋馅儿饺子。

  苏有生、杨京玲夫妇都是退休党员,1998年搬到甸柳新村六区8号楼2单元101,与王桂兰老人成为对门。自那开始,怕寂寞的王桂兰常待在苏家,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吃喝都在这儿。杨京玲每做了合老人口味的饭菜也都送过去,一般一送就是两顿的。

  据甸柳第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起,王桂兰开始享受由历下区政府购买、每月3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去年5月份更是升级为每天8小时的“一对一”服务,不但家里一尘不染,一日三餐也有了保障,护工还经常陪她聊天。

  尽管如此,在8小时之外,特别是晚上6点多护工一走,王桂兰还是习惯到对门坐坐,直到9点左右回家睡觉。“你又来‘上班’啦!”苏有生、杨京玲夫妇总是热情欢迎她。

  连续好几个月

  帮老人点眼药水

  进了杨京玲家,屋里长沙发靠近暖气片的一头,是王桂兰的“专座”。吃东西、看电视都很方便,还能随时听着自家动静。王桂兰最喜欢看天气预报,好决定第二天穿什么衣服。

  今年1月份,楼里通上了暖气。在这之前,每年冬天,苏有生都替老人买蜂窝煤,白天帮忙换煤,晚上封炉子。而每天早晨,两口子还常因为担心老人煤气中毒去敲门,“要是听着没动静,就赶紧给她打电话,知道没事才放心。”

  苏有生家里原先烧着土暖,王桂兰冬天就来蹭暖,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老人喜欢吃核桃、无花果等干果,苏有生两口子就剥好了给她吃。

  去年,王桂兰生了病,连续几个月需要每天换膏药,眼睛一天点三次眼药水,这些都由苏有生、杨京玲代劳。更有一次,王桂兰使用开塞露时把瓶盖塞进去了,跑来“求救”,杨京玲二话没说用手给掏了出来。

  做邻居就得

  相互有个照应

  王桂兰以前也是个热心人。她擀的面条、蒸的馒头都非常好吃,每次做了都给邻居们送去;针线活儿也做得好,有一年冬天给邻居们缝了14件棉袄。现在腿脚不方便了,除了对门苏有生夫妇,其他邻居们也都非常关心她,常替老人跑腿,有好吃的也时常惦记着她。居委会、街道办乃至区里、市里的相关工作人员也经常上门慰问老人。

  与老人相处这么多年,苏有生、杨京玲夫妇对她有了深厚的感情,一天不见就会挂念她,总要敲门去看看。对于照顾王桂兰,杨京玲说都是举手之劳,“谁都有老的时候,做邻居就是得相互有个照应。”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