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抢的是钱物还是“快感”
2014-01-17

哄抢的是钱物还是“快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01-17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这种占小便宜的心理背后首先是一种人们心态上的不平衡,就是觉得自己亏,所以会有这种占便宜的欲望。而这种不平衡就会导致人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当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不足时,就会额外去谋求一些东西从而得到满足。
 
    ■中国科学报记者 马佳
 
    1月8日下午,福州市东方百货楼下,突然下起了一阵钞票雨,而此时在8楼擦玻璃的重庆打工者熊女士刚刚发现自己装着6000元积蓄的布袋已经空了。等到她赶到楼下,散落的6000元只找回了300元,其余的则被路人哄抢一空。虽然此事后来得到逆转,不禁有路人还来了拾到的现金,甚至还有很多捐款,但还是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年来不断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哄抢事件”。
 
    就在1月4日,甘肃省青兰高速公路柳沟河收费站附近,两辆满载6万多斤橘子的大货车先后发生侧翻。据新华社报道,尽管现场民警“拔枪制止”,但最后货主还是仅得到了2000斤剩余的完好橘子。事后,有4名参与哄抢并无视劝阻的村民分别被处以5日、10日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针对两起哄抢事件,“法不责众”、“从众心理”这些词汇出现在很多媒体对这类事件的分析当中。甚至也有人疑惑,为何平时看起来是一个“好人”,这时却也参与到哄抢中?而一些参与者也会将原因归结到社会或是他人身上,自己只是随大流。
 
    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华夏心理网资深心理咨询师荀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这种事件中,“从众”心理肯定有,但是这种从众是有前提的。“用最俗的话说,就是人们有一种占小便宜的心理。”她说,“实际上人们抢回去的橘子并不值多少钱,但总有人会想,自己不拿会很亏。”
 
    回顾这几年的一些哄抢事件,我们也能发现,其实人们抢的确实不是什么价值很高的东西,它们不会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任何改变,有的东西甚至不会带来任何经济价值。
 
    1月10日,广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进行,当天的活动通过发放书籍、宣传品、宣传画册等方式进行科普文化宣传,但出现了许多民众在现场争抢宣传品的行为。
 
    荀炎认为,这种占小便宜的心理背后首先是一种人们心态上的不平衡,就是觉得自己亏,所以会有这种占便宜的欲望。而这种不平衡就会导致人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当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不足时,就会额外去谋求一些东西从而得到满足。
 
    因此,人们“从众”就是从了一种不良的心态。而荀炎觉得,作为媒体则不应总是去宣扬这样的事件,这反而会加重人们的不平衡。“类似这样的现象,并不是舆论道德能够左右的,更多地还需要靠法律的约束。”
 
    实际上,除了这种从众哄抢、占小便宜,也有人“见义勇为”,上演群体“拔刀相助”事件。2009年,广州市就发生了一起“强奸犯”被受害人家属埋伏,当街被打死的事件,因为证据不足,这名“强奸犯”并未被定罪,但是当受害人家属在街上高喊“强奸犯”时,不少路人参与到了这场“正义”的群殴之中。
 
    荀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无论是哄抢事件,还是这种所谓的群起而攻之的见义勇为行为,实际上都受到一种被称之为“场效应”的影响。无关乎这个人的“好”与“坏”,更多的是一种对压抑情绪的宣泄,而这种压抑依然是心理的某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尤其是在暴力层面上,更能扬起人们的阴暗一面。实际上一些人参与哄抢,他们并不一定就是为了抢到什么,而只是为了哄抢时的快感。”
 
    从众心理,如何才能进行正确引导?
 
    荀炎认为,对于这种群体心理,从心理层面上还是要利用人的恐惧,让人们对于这种“恶”行有所畏惧。这就需要法律,因为法律本身实际上也是在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通过监控视频的曝光去“惊醒”群体。人们之所以认为“法不责众”,正是因为人们不敢独自去做,而这恰恰说明了大多数人还有羞耻心,如果利用个体的“羞耻心”,将群体行为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对于这类事件的正确引导就会更有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