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
正值假期,常常能看见一群孩子背着和他们身高相差无几的小提琴、二胡、画板,面无表情地走出少年宫,家长纷纷上前“认领”自己的孩子后匆匆离去……
由于“应试教育”的“危害性”,“素质教育”广受推崇,成了人人谈、天天喊的教育口号,这是观念的一大进步。
但是很多地方的 “素质教育”却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还让家长们叫苦不迭,为人们诟病,笔者调查后发现,是这些地方的素质教育“变味”了。
素质教育不是特长教育
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全面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可是现在不少人观念中好像一提素质教育就是琴棋书画,就是唱歌、跳舞,一点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
“我孩子今年上五年级,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都学得很好,但是对于学校为‘素质教育’开设的课程,比如画画、音乐,怎么都提不起兴趣。平时受他爷爷的影响,他喜欢业余下围棋,可是学校却没有这门课程。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给孩子只安排美术、音乐,难道不能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吗?孩子不喜欢画画,可美术家庭作业几乎要花去他半天的时间,即使很费精力,画出来的仍然不好,”一位家长这样说。
据了解,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无疑是应该的,但“一刀切”的做法,甚至把“素质教育”简化为“特长教育”,都会给兴趣不同的孩子造成很多苦恼,浪费很多时间。
素质教育不是说要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万能的人才,而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升华,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学活,能够融会贯通,进行快乐式的学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锻炼和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一部僵化的工作机器。
这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以求不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更发展创造力。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暑期培训班,但一定先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了解,选适合孩子个性、真正为孩子所需要的课程,把孩子的兴趣放在选择班级的第一位,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潜力。
还有些人在推崇素质教育时,将课堂教学和应试教育混淆,将课堂教学摆在了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这种做法有些偏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还是很重要的。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在中国现实的教学环境中,离开了教学质量,任何教育都谈不上成功。课堂教育也应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主张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形式的生动活泼,但决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只是组织课外活动,甚至成了新形势下的开门办学。
素质教育不能加重孩子负担
虽然“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口号喊得很响,孩子们的课堂作业可能是少了,可实际上现在的学生依然很苦。
“当前,应试教育的观念并未真正消除,就又进行‘素质教育’,这样就由‘应试教育’变为‘应试教育’加‘素质教育’。一方面,学生们要为应试拼命学习,另一方面,还得为素质教育参加各种培训。除了应试教育下的‘主课’,同时还要参加学校硬性规定的唱歌、绘画、练舞、学琴等课程。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连课表也排不下了,真正属于孩子的自由时间并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本来素质教育是为了全方位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但是现在看来素质教育是越减越负,书包里的课本未真正减轻,却又背上了吉他、提琴、画板,学生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加重了。”一位老师这样说。
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很多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各种艺术类的活动小组,很多学生现在只愿意参加那些刚刚兴起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还带有本来的味道,而活动一旦被固定下来也就变味了——学校规定这些课程都必须考试,凡是参加了活动,都可以在自己的“综合量化”评分中加上相应的分数,搞活动、加分;再搞活动、再加分,逐渐地,搞活动成了学生评价的一项指标。
于是,每个月又多了主题活动,每学期还有歌咏比赛、朗读比赛、运动会……这些课程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完全变成一种形式,加分的政策根本无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原先就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如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培训班、比赛更把他们累得抬不起头。“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学生的兴趣变成了负担,”一位家长这样评价。
素质教育不是“烧钱”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学生专长,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圆就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可是,很多孩子的素质没见有什么大的变化,家长的负担却是越来越重。
“学校开设美术课,要孩子买画板,买画笔,可是用了一学期后就结束了。第二学期要开乐器课,又要买二胡。前几天学校要举行乐器比赛,要求报名的孩子先买钢琴在家练习,上万元呀,我们下岗职工家庭承受不起,所以孩子就被取消参赛资格了。”家住解放路的汪先生说。
许多学校高呼“素质教育”,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收取名目繁多的培训费用,这活动那活动的,每样都要家长另外掏钱。
不论学生是否有艺术天赋,不论学生是不是有兴趣,也不论这些培训、活动是否能开展好,都一律收取费用。一些富裕家庭还好,普通家庭就难以承受了,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家长们只好节衣缩食掏腰包,但有些下岗职工家庭就算打肿脸也充不了胖子。如此一来,所谓素质教育就成了“烧钱”教育,成为有钱人家孩子的“专利活动”。
对于学校来说,素质教育是上级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素质教育的考核大多没有考分、升学率之类的“硬指标”,于是一些学校便想方设法地营造 “感观效果”,凸显学校实力,给上级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可其中很多花费譬如道具费、服装费等等都需由学生家长掏腰包。
学校热衷于让学生添置顶级设备,但平时使用不多,假期还一律停止使用,恐怕其中的“观赏性”要远大于实用性。
如此“素质教育”是变相的“面子项目”、“形象工程”,是“演”给人看的,对提高学生素质究竟有多大益处,不得而知。
其实素质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能力,其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装备和设施的好坏并不是关键所在,设施简陋不见得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
素质教育是好事,但这些变味的素质教育,却比“应试教育”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如何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给每个孩子都找到一条成材之路,就需要全社会的长期探索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