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
7月27日《钱江晚报》报道,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这些都将成为高中生必修课的内容。作为我省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从今年9月开始,浙江新高二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每周一次,纳入省会考科目,不得免考。为此这个暑假,全省调集了1200多名老师来学习如何上这门叫做“通用技术”的新课程。
其实,这就是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到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使学生具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这种将西方教育精华和中国教育现实紧密结合的教育改革曾为上个世纪的中国教育注入新颖活力,直到今天,仍受称道。
我一直认为,人的精神发展、能力发展就是“十”字形构建,“横”代表知识拥有量、学术态度、注意力等智商因素,“竖”则代表情感意志、人格情商、协调能力、享受创造生活的能力等情商因素。这种“横”、“竖”兼备的人才是合格人才,才是享受生活的幸福型人才。
遗憾的是,当教育过多将功名利禄和手段榨取当作教育终极追求的时候,教育目的就容易单点乏味、教育课程就索然无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学生生活素质的低下,生活能力的弱化退化,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幸福感觉的缺乏。
学生成了“知识的拥有者”、“学习机器”,四体不勤,博士生不会炒鸡蛋,衣服脏了寄回家让父母洗等,有的学生考上博士了,还因为一点小事情选择自杀。情趣发展、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精神追求都成了奢侈品。生活中处处有乐趣,可孩子们感觉不到,不愿珍惜。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不是把外边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成长”,所以,浙江省真正将生活技能培训纳入基础教育,而且用“会考门槛”进行强化、限制。
这就逼迫孩子不得不进行生活技能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生活手段,提升生活能力,久之,就能养成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精神面貌。
学生摆脱了“书呆子”现状,而具备了感受生活的慧眼,创造生活的大手和善于生活的大脑,就能用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我认为,深切感受、体验生活的孩子,才可能会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
为教育注入“生活活水”,让孩子在五颜六色的生活海洋上不断翻腾出浪花,这才是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生活支点”、“幸福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