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堪忧 孤寡老人或流落街头
来源:姑苏晚报 发布时间:2013-12-24
“感谢晚报记者的上次帮助,让我度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现在只好再求助你们了,如果再不想想办法,我又要无家可归,流落街头了!”住在白洋湾街道长青街附近的孤寡老人陆四海,在时隔七年之后,再次拨通了晚报新闻热线,向记者发出了求助。
求助:孤寡老人面临流落街头
老陆有一段非常曲折而不幸的人生历程:1979年年底,已经31岁的他插队回城来到了长青供销社工作。由于年龄已大,又没有住房,而且工资也低,因此他一直没有娶到老婆,平时就住在供销社的宿舍里。2003年前后,他所在的供销社改制,他被买断了工龄,他还是住在供销社的宿舍里。后来,供销社被一位老板买下,为了能够让他尽快搬出宿舍,2006年3月,那位老板向老陆承诺说,补贴他2000元租金,等供销社重建后,聘请他当传达室门卫,同时提供一小间住房给他。见自己的安身问题有了落实,于是他就爽快地搬了出来,好在一位老同事见他无处可住,便将自家的一小间住房借给了老陆作暂时栖身之地。几个月后,老陆却惊讶地发现,新供销社不但建成了菜场,而且老板也换了人。由于同事家的房屋马上就要拆迁,接下来他住在哪里也成了难题,为了解决自己居住的问题,他多次找了相关部门,但一直没有结果。无奈之下,在2006年冬天,他向晚报记者发出了求助。
老陆说,因为晚报的介入,当地社区为他协调联系租了一间租金150元的小房间,每年年底,街道还会给一笔慰问金。平时自己再摆摊卖报,生活倒也能应付过去。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他得到了通知,他租住的房屋面临着拆迁,不能再租给他了;而社区负责人也告诉他,由于接下来他居所未定,也无法再帮他了,他又再次面临无家可归的尴尬境地。
直击:65岁的他真的很无奈
带着老陆的求助,记者来到了长青街。在一个公交车站边,记者看到了老陆和他所摆的报摊。由于长青街周边都在拆迁,街上几乎没有人,由于没有读者光顾,报摊前也是门可罗雀,老陆坐在报摊前发愣,不时地扫扫报纸上的灰尘。随后,当记者来到老陆的暂住地时,记者看到,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堆满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物品,窗户玻璃,几乎没有一块是完整的,又暗又潮湿,除了一张旧床,几乎找不到其它任何一件像样的物品。
对于自己未来的打算,老陆是一连串的叹息。他说,前几年他退休了,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养活自己基本没有问题,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摆摊卖报这样的辛苦事情自己也无力胜任了。目前,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那便是希望能找个安身之所。然而,由于他的户口是集体户口,挂在虎丘街道,而这几十年里,他却是一直住在长青。如今,他都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虽然自己也跑了好多个部门,但他的问题,由于牵涉的部门太多,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管的部门。无奈之下,他又想到了求助晚报,希望通过记者出面,能帮他解决目前的困难。
街道:情况特殊,尽量劝老人住进敬老院
就老陆面临的困境,记者与白洋湾街道社会事业科取得了联系,负责人陆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前,他们也接到过老陆的求助,但由于老人户口不在白洋湾街道管辖范围内,而且他原来所工作的单位已经不复存在,因此让街道也非常为难。不过,也正是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情况,无论是街道,还是社区,都对老人进行了额外的关照,前几年,为他办理了低保手续,每年年终,街道还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慰问。前两年,街道也曾考虑为老人申请公租房,然而,当时老陆又已退休,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又超出了申请公租房所规定的条件。“现在要我们帮他解决住所,这个问题对街道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陆健表示,其实老人最好的做法,要么是自己在外租房,要么是去敬老院,街道可以做做各方面的工作,对老人进行适当的资金上补贴。“只要老人租住在我们街道辖区范围内,哪怕搬离了先前社区,我们也会跟别的社区打好招呼,做好对接,争取给老人带去最大的关怀和帮助。”陆健表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