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之困
2013-12-18

山区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之困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12-18

甘肃定西山区68岁的农民王步霄身体每况愈下,家里三十余亩土地中有近三分之一在今年被迫荒废,随着年龄渐高,未来的情况或许会更加糟糕。 冯志军 摄

王步霄的老伴每天做一些轻体力农活,打发着晚年的孤独时光。 冯志军 摄

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山区农民黄凤英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但“缺少人气”的院子对古稀之年的他们而言,眼下的“好日子”是一种煎熬。 冯志军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17日电 (记者 冯志军 信江)寒冬时节的甘肃定西山区,寒冷干燥,68岁的农民王步霄费尽周折终于将地里的玉米搬回到家里的碾场上,这比其他村民的收割延迟了一个多月。让他忧虑的是,家里三十余亩土地中有近三分之一在今年被迫荒废,随着他们年龄渐高,未来的情况或许会更加糟糕。

  与中国西部山区多数农村家庭一样,由于家里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务工,所有农活都落在了近古稀之年的王步霄和他的老伴肩上。“让土地荒废着着实令人心疼,但我们实在干不动了。”只读过几天私塾的王步霄至今铭记于心的祖训是“善待农田,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王步霄居住的是一间修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屋,滚圆的房梁和厚实的土坯墙看上去依然坚实,但每逢雨季,屋子里就会变成“水帘洞”。“三儿一女常年在外,我们根本爬不上屋顶,无人修补只能熬着。”他说,虽然他们对家里的农活日益感到力不从心,但还是支持在外奋斗的孩子。

  长期的农业劳作留下来的腰腿痛等“老病”成为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最大困难。“腿脚不灵便,不仅难以继续繁重的农业劳作,正常的生活有时也变得困难。”王步霄叹息道,他的晚年与父辈那个年代完全不同了。

  按照当地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花甲之年的老人一般都会开始享受膝下子孙成群的幸福晚年。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家庭文化在农村已难得一见。

  相比一些山区老人经济拮据的孤独晚年,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山区农民黄凤英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修建讲究的房子里排列着精致的家具和应有尽有的现代家电,但“缺少人气”的院子对古稀之年的她和老伴而言,眼下的“好日子”反而是一种煎熬。

  黄凤英的两个儿子早已在城市定居,加之老俩口“浑身都是病”,家里二十余亩土地早已被荒废数年。午后的阳光洒进窗棂的时候,两位老人习惯性地斜靠在临窗的炕上默默发呆,她的老伴时常靠一袋袋旱烟来打发烦躁。

  平日里,黄凤英会拖着疼痛的腿,一瘸一拐的勉强解决两人的吃饭问题,但若有谁生病的时候,他们便显得一筹莫展。“只能托别人捎着买点药,而且这也不是常有的事儿。”黄凤英说,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当地都较为普遍,身体硬朗时还能过的去,就怕生病难以自理。

  “儿子们在城里都有出息,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谈及外出二十余年的两个儿子,黄凤英言谈中流露着自豪,但对于自己和老伴的晚年如何度过,她显得没有一点把握。“孩子们几次要接我们进城养老,但实在住不习惯。”她说,他们不会考虑去农村养老院度晚年,走一步看一步吧。

  中新社记者连日走访发现,中国西部农村“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养老习俗正在悄然变化,很多老人对此表示“不习惯,但没办法”,与自己晚年的面临的种种生活困境相比,他们对常年在外的子女表现出“绝对支持”。

  甘肃省老龄委办公室调研处处长李明远17日表示,根据初步摸底,目前甘肃农村有超过75万的空巢老人,该省已在农村地区建成近2000所村级日间照料中心,未来将逐步发展至5000所,以应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之困。

  “这是目前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探索出较为有效的照料方式。”李明远说,日间照料中心白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集中活动的场地,条件好的地方还会提供午餐,到了晚上再将其送回家。而对于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民政部门会组织社工和志愿者定时定点入户照料老人生活。(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