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7成老人不在补贴范围内
来源:银川晚报 发布时间:2013-12-18
早在1999年,我国就宣布进入老龄化社会。不过,宁夏的步伐稍显缓慢,直到2010年,银川才正式贴上老龄化的标签。尽管如此,这仍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命题。
近日,银川市10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相继落成,部分已投入使用。作为社区养老的一种模式,日间照料中心如何在老年人群体、民间资本和政府之间形成三赢的局面,就成为该模式是否能够继续推进的关键。为此,记者来到运作较为成熟的五里湖畔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民间资本投入公益 多项政策照顾
杨学龙是五里湖畔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投资人。然而,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如果算上中心的房产和硬件设施,银川市政府则是该中心最大的投资人。而杨学龙作为民间资本的投资人,负责的是中心的运营和管理。
杨学龙明白,养老产业虽然市场广阔,但投资回报的时间比较长。用他的话来说:“我是真的非常热爱这份事业,才会把资金投入进来。也没有想着马上就能赚钱。”
事实上,日间照料中心并非企业,而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换句话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日间照料中心不用缴纳相关税费,水电暖这样的日常费用也有减免政策,因此,日间照料中心的运作成本,要远远低于盈利性养老机构。
此外,政府还会安排公益岗位,人力成本也会降低。这样最直接的结果是收费比经营企业低很多,给老百姓让出实惠。
政府补贴 养老从小众到大众
与其说这种低成本的模式是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不如说是政府财政间接补贴社区养老。而这一切都要从相对较少的困难老人开始。早在2011年,银川市政府就提出了供养困难老人的思路。但供养需要一个平台,这也就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缘起。
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五里湖畔再合适不过。一位社区工作者说,这里的老年人数量很多,困难老人的数量也比其他小区多。
通过财政补贴,日间照料中心免费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包括用餐在内的服务,以实现供养。事实上,由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还需要日间照料中心为经济条件尚可的老年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因此,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补贴,形成了从小众扩散到大众的过程。
五里湖畔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现有近百名老人。杨学龙说:“来这里的老人,有70%不在政府补贴的范围内,但由于低成本运作,仍可以提供不少免费服务。比如娱乐活动,康复运动等。”
“平时来这里吃饭的老年人,差不多有五六十位,大大超过我的预期,还有一些老人直接包年吃饭,有的要求我们按时送到家里。”除了基本的饭菜成本外,很多服务都是免费的。“在餐饮这一方面,我们只做到基本保平。”
社区养老还需更多探索
五里湖畔有一位从北京回来探亲的老人,看到这里的日间照料中心,不禁感叹:“如果我们那里也有就好了。”事实上,作为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尝试,日间照料中心仍处于摸索状态。在康复室内,一位老人悠闲地享受着这里的按摩椅,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在银川市其他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有老年人开始希望得到更为专业的医疗服务。对此,杨学龙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社区卫生室合作,甚至可以和专业的医疗机构合作,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康复理疗费用,让老年人享受更多的服务。
不过,这只是杨学龙计划中的一部分。“我还希望能够更多地到老年人家中服务,比如日常的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同样是低于市场价格,而且中心也在这里,老年人也能放心。”
而这样的探索,也可以逐步保证民间资本的适度盈利,进而留下发展的空间。政府的投入也可以因此继续放大,将服务扩展到更多的老年人群体中。
与五里湖畔一街之隔的五里水乡社区,也已经做好了一份申请。在该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内,仅老年人的数量就达到560名,如果也能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更多的老人便会得到实惠。按照规划,未来银川市将有22个社区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而形成高端养老地产、常规养老院和社区养老三个层次的养老服务网络。(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