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歧视绝不是个小问题
2013-12-16

语言歧视绝不是个小问题

来源:城市晚报 发布时间:2013-12-16

   本报评论员  柳五

  日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中国印刷媒介残障报道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媒体关注残障人士较片面,主要集中在残障人残疾本身及其健康或康复方面,忽略了报道残障群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重要方面。还有部分媒体仍采用歧视性词汇形容残障人士,如“就像瘸子丢了拐棍”;“院子里的瞎子路灯亮了”;“监控探头变成瞎子报警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技防系统半残现象倒逼相关立法出台”。(12月15日《新京报》)

  这样一则新闻会成为当天的热点,让人多少有些诧异。一方面是事件本身不具抓人眼球的吸引力和轰动效应,其次是社科院的专家们其实说得并不错。但是换来的却是很多网友在跟帖的时候称专家们“闲得蛋疼”,是“吃饱了撑的”,社科院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烧钱混日子的地儿。网友们的吐槽毫无疑问带有很强的情绪性反应,因为相对于残疾人迫切需要得到保障的其他硬性利益,如生活救助、社保、医疗等,语言上的歧视反倒显得是最不需要着急的事。

  但是话又说回来,对残疾人的保护是个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问题,哪一个层面都需要有人去关注,不能因为哪一个问题比较迫切,于是大家一拥而上,以此来证明自己对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关切,何况术业有专攻,对于专家来说,只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够了。

  这一点,只在少数几个网友的跟帖中得到了体现。一位名为“北京老粗1995”认为:为什么不研究这个呢?很实用的而且很有必要。即便是对于一个普通个体来说,这么讲话也会伤害到其他人。何况对于传媒、政府、机构、官员等等,这么讲话是不对的。对于公众人物和政府来说,如何讲话用词是个必须掌握的能力。……不光是能力,用词代表了讲话人内心对事物的看法。如果有记者用了这些词汇,应该受到编辑的批评,如果编辑批准用这样的词汇发文,这个编辑不合格。如果一个媒体总用这样的词汇,说明其水平低下。如何用词,在很多国家,是媒体官员公众人物“政治正确”的基本能力,我们才刚研究,还被网友们骂……

  这一见解其实并不新鲜,比如为避免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身体残疾、宗教和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产生歧视和不满,在新闻领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新闻语言使用的规范,如把“罪犯”改称“嫌疑人”、“弱智”称为“智力障碍”,用“精神病”取代“疯子”……目的是用更加中性的词汇避免因为突出和渲染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的不当刺激和反感。当然,语言与词汇本身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旧词有可能产生新意,有的词汇还有可能被污名,如“小姐”有过去的大家闺秀变成现在的暗指“性工作者”,以及“老实”成为“无用”的代名词。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我们通过语言来传递思想,表达意见,也用它来建构世界,认识世界。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正如国家残联副主席郭建模所说,“‘残废人’改成‘残疾人’,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种观念上的根本变化,反映了残疾人的人格人权在社会中受到了尊重和保障。”类似的还有“瞎子”相对于“盲人”、“聋子”相对于“失聪”、“进城务工者”之与“盲流”、“打工仔”、“土包子”等。

  因此,对日常语言进行规范,消除歧视,应该被视为是对日常生活秩序的积极干预,通过提倡消除语言歧视,在大众中强化人格与权利的平等意识,并释放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一旦形成良性的循环,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语言变得文明了,那么我们通过语言来建构的世界也就文明了,因此社会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是语言进步的过程。所以对语言歧视问题也绝不应该有意无意地忽略或视而不见,而应该有意无意之间培养自己净化语言的能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