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分析大学生错误就业观念
2007-08-04

来源:新华网-信息时报

资料图片:“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成为大学生最关心话题

    昨天(2日),信息时报报道了大学生实习的种种困惑,高校和企业界人士对此另有一番看法,认为实习机会的获取以及效果关键取决于学生个人能力和观念。此外,对于实习内容与专业不对口,实习期间缺少保障等问题,广州高校也已出台相关举措积极搭建平台,为学生维权。

  实习难? 学校搭建好平台关键看个人

    “其实学生找到实习岗位并不难,因为学校搭建了不少平台,而且用人单位也越来越规范。”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是否能获得实习除了学校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

    在一些重点高校里,实习一般分为几种类型,一是跟教学密切相关的实习,如各学院挂钩的“基地”;二是项目制实习,如航展、交易会等等;三是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是研究类型的,如帮助高校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从这几个方面看,实习是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获得实习机会,关键是自己是否愿意去。

    该负责人认为,如果说学生感觉实习难,原因之一是只把眼光局限于假期实习而忽略了其他实习类型。要解决实习难的问题,首先学校就积极地搭建平台,多举办实习招聘会。中大去年11月起就和海珠区人事局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该局统计政府系统的空缺岗位,再从中大学生中挑选实习生。

    他还指出,学生不该过多抱怨人际关系的冲击。“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呢?一些有意识的学生就能够在与师兄师姐或校友的接触中建立联系,从而为自己增加实习的机会。毕竟在所有的实习机会当中社会推荐的成功率是最高的。”此外,对于自觅实习失败的学生,很大程度是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也有企业界人士指出,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多种实习模式,如请中介机构运作实习业务,由学生付费参与实习项目。

    对此,中大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商业性质的实习中介办得好,也是一种开拓实习途径的办法,像人才网站和招聘会,但关键是鉴别中介的性质,如果鱼龙混杂,骗人居多,也会让学生平白受损。

    广州市毕业生指导中心的李艳玲主任认为,学生本来就没有钱,付费参与实习很难实施,目前还未到达如此发达的阶段,因此更多的是依仗个人和学校。

    学无致用? 打杂也是学做人处事之道

    “读计算机的怎么就不能端盘子呢?你认为打杂就没有用了吗?” 听到大学生抱怨实习打杂,大部分高校老师都不赞同。

    广州轻工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谢彩英主任认为,学生所读的专业很多会和将来的工作岗位不对口,能用到的专业知识也不多,这种情况下,人际交往就显得非常重要,即使是“打杂”也能够获得做人做事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学生的眼光不能太短浅了。

    “不少学生不愿意打杂,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你实习只做半个月或两三个月,企业又怎么放心把大项目或重要工作交给你呢?因此只能安排你做基础性的工作了。”广外就业指导中心赵烨副主任说。

    当然,“打杂”也不是长久之计。谢彩英建议,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企业“打杂”学做人处事之道,但是到了二、三年级,就应该朝着自己专业方向去寻找,此时再做琐碎的事情显然无益。

    对于自觅实习的学生,高校老师也建议,一定要搞清楚相关单位的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实习,不要为了在实习鉴定上盖个公章而应付,也不要在不适合自己的地方过多地耗费时间,主动地向用人单位争取机会才能够学以致用。

  实习花费多? 强制企业提供实习补贴不可行

    通常实习单位和学校会提供一定的实习补贴费用,但这笔钱相对于实习期间的花费而言往往是杯水车薪,因此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实习不能像兼职一样,划定最低实习补贴标准呢?

    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李艳玲主任也认为,教育部门可以和劳动部门相互协商,出台类似“一小时最低补贴”的标准,从而让实习生获得相应的补助。

    对此,也有高校老师和企业持不同看法。广州某软件公司的董事长林永平称:学生是否能获得实习补贴关键看其个人价值以及企业的规范和需求程度。如果学生的价值很高,企业非常愿意接纳,为了留住人才会给予一定费用。像一些名企经过筛选后一般会和实习生签订协议给予薪酬。而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他们提供了实习平台,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付薪。

    而广东化学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潘剑辉副主任不主张企业给太多钱,因为学生到企业完全是提高专业技能及自我充电,企业只要给予基本生活补贴即可。但他认为“实习补贴最低标准”即便是出台也恐执行难。因为企业出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有可能会不执行,如果政府部门强制执行,企业则为了减轻负担很可能不再接纳实习生。

    林永平则认为,如果出台这样的标准无疑是对将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力的企业主一种限制的办法,但关键是要看企业是否愿意出,出得开不开心,因此保留企业的自主权更能促进优胜劣汰。

  实习缺保障? 学生应主动与企业签实习协议

    处于实习期的大学生,既属于学校管理但也在企业工作,角色属性模糊导致了学校和企业出现责任重叠,因此学生维权常遭遇尴尬。

    对于学生如何维权,中大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要积极和挂钩的基地订立实习协议以保障学生安全,这点目前已基本能做到。

    广东化学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潘剑辉副主任表示,高职学校学生可以主动提出要求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协议并非就业协议,企业不用承担太多风险一般都愿意签。签约后权责分明,企业也可以减轻负担和顾虑。对于不愿意签订的企业,学生就要考虑是否值得呆下去了。“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有没有意识去跟企业谈。”

    此外,购买保险也是保障之道。潘剑辉说,我们一般建议学生购买校园保险,如果实习期间出现意外,只要还是在校学生就应该能够获得补偿。

    那么,如果真的出现意外,能否要求实习单位补偿呢?

    广东金粤律师事务所的李洁鑫律师说,虽然在实习期间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如果能够拿出证据证明实质的劳动关系,或者说劳动关系已是事实,并且出现的意外是企业导致的,学校不存在过错,则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向企业提出补偿。(记者 薛冰 记者 梁健敏 通讯员 曾祥猛)(注:上图为资料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