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垫奶奶”事件中的情理排序
2013-11-15

“鞋垫奶奶”事件中的情理排序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15

   75岁的张素婷在河北师大摆摊20多年,做缝补、卖鞋垫,被称作“鞋垫奶奶”。日前“鞋垫奶奶”疑遭校方驱赶,校保卫处称,是按规定办事。学生们则集体求情,呼吁学校多些人情味。(11月14日《燕赵都市报》)

  围绕“鞋垫奶奶”的去留,公众争执不休。有人质疑,偌大一个校园竟容不下一个摆摊老人?也有人认为这只关乎规则,无关冷漠。

  两种看法其实都有道理。于理而言,将经营活动集中到店面,不允许“游摊”是保障校园秩序的基本要求。可就情来说,老人年事已高,若非生活艰难,谁愿摆摊?对其驱逐,未免残忍。

  平心而论,驱赶者未必不仁,只是遵循规则而已。学生集体求情,更不是“无理取闹”。与其说这是“无情”碰撞“有义”,不如归成角度差异。校方着眼维护秩序,求情者更多从道义出发。

  当情理不能两全,就需要权衡顺序。遵守规则无可厚非,但规则无法忽略人文关怀,无法排除情感考量。有时候适当的变通,不是对规则的削弱,反而是对规则内涵的丰富。

  年已七旬的“鞋垫奶奶”本该安享天伦,却老无所依、孤苦度日。在社会救济无法完全覆盖的现实情况下,摆摊卖鞋垫是她的“救命稻草”。如果校方一赶了之,无疑会断了老人的唯一生路。

  做缝补、卖鞋垫,本是微利,它支撑起的生活愿景颇显卑微。若高校将其取缔,既掐灭了老人的生存希望,也给有缝补需求的学生带去诸多不便。

  正因如此,希望校方特事特办,给“鞋垫奶奶”一个安身之处,才成了普遍的呼声。毕竟容许“鞋垫奶奶”存在未必就影响秩序,更谈不上造成破坏规则的连锁反应。若墨守成规,未免不近人情,而“人情味”同样是规则的内涵。

  有些人对此加以引申,认为“鞋垫奶奶”事件是对社会救济制度以及孝道伦理的拷问。呼吁建立健全的救济制度固然没错,但在制度缺角难以立即补全的情况下,社会的关怀更像“及时雨”。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校方完全可兼顾秩序与老人的生存诉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他人的苦难面前,岂能轻易转身离去?再冠冕堂皇的规则,也应在个人的生存权面前有所考量。(北京 媒体人 佘宗明)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