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害频发 性教育内涵需要拓宽
2007-08-02

人民网  2007.08.0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青少年性侵害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被侵害者年龄大多在10岁至18岁之间。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性教育所传授的,绝不仅仅只关乎生理的“性”,而应是一项全面而真正影响一生的生活技能和习惯。——晋群(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以“教师”和“女学生”为关键词“百度”一下,蹦出来的一百万余条信息中,教师对女学生进行性侵害或逼迫女学生从事性交易的新闻占据了绝大多数靠前的位置。这一看似无聊的搜索行为并非无意,而是在面对接二连三的同类新闻时的一种强烈震撼。

  一个人的成长历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在媒体公开曝光青少年性侵害案件的频率越来越高、案情越来越恶劣的同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

    农村案件比较集中,固然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力度不及城市家长、农村不易获取儿童保护信息和技能等现实条件有关,但是,青少年性侵害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欧美等国,一些神职人员猥亵幼童的报道同样屡屡发生。

  对此类新闻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很容易发现一些共同特点:事情发生地点大多在农村(在国外多为一些偏远的小镇);实施性侵害的是与受害者关系亲密或被受害者信任的人(包括教师、神职人员以及亲戚、邻居等熟人);被侵害者一般不敢或不愿公开此事,导致侵害者连连得手;被侵害者年龄大多在10岁至18岁之间。

  10岁至18岁,正是一个人身体发育和思想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其间,“性”——这个涉及最为隐私却又最容易引发广泛社会反响的字眼敏感而无法回避。在世界很多文化中,公开谈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发令这个话题讳莫如深。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校是他们一生中获得性教育的唯一机会。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的要求,但笔者及其同伴在云南、陕西、河南等地进行的城市和农村调查发现,很多地方的健康教育课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固定的课时和专门的教师,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常常是由班主任、生物老师、校医甚至体育老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简单的知识讲解,在农村地区多是以预防中暑、治疗小伤小病等保健常识为主要内容,把一些“敏感”内容交于学生“自学”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家长,他们对性教育的“敏感”,很多时候远甚于学校,会与孩子主动谈及“性”的父母并不多见,在一些农村地区,有些家长甚至把教授相关知识的老师斥之为“黄(色)”老师。

  实际上,无论从医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性”都不仅仅只是一个生理概念,作为一个“难以启齿”的词,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对“性”的理解过于偏隘。

    作为一项全面而真正影响一生的教育,性教育所传授的,绝不仅仅只关乎生理的“性”,它其实与一个人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以及他(她)与周围人的相处、他(她)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密切相连,它倡导青少年建立负责任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生观,树立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性教育包含着更多超越生理、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青少年权利、性别意识等更为广泛而深远的话题,更多成长、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建立在这样一些略带抽象的概念之上。

    例如,如果不认同孩子作为个体的权利,老师或家长就很难去倾听孩子的困惑和烦恼;若遇事则以责骂或殴打解决问题,孩子就会掩藏自己的困惑或者寻求其他不当的解决方式。

  健康的理念是共通的,无论是已引发社会议题的艾滋病、吸烟、环保等,还是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都需要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来开始。

    而健康的根本,又是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获得健康和不受侵犯的权利和能力。除学校和家庭教育外,借助防治艾滋病、抵制毒品等宣传教育活动,性教育的内涵完全可以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被扩大、被落实。

    现实证明,面对那些“敏感”话题,孩子们其实比我们想象中坦然;当他们一次次向我们寻求“我从哪里来?”、“男生与女生有什么区别?”……的答案时,不仅仅是他们性意识的萌动,更是他们主动向我们发出的期待交流和沟通的信号,而能够坦然与孩子们交流这些话题的家长或老师,往往都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与孩子一同分享成长的喜悦和收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