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传媒 2007.07.30 来源:上海青年报
记者从“海峡两岸天津2007‘永安’生命教育与殡葬文化研讨会”上获悉,一些青少年漠视生命存在和价值,容易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对自我生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尊重他人生命,甚至轻易走上自杀、自残或伤人犯罪的道路。 (7月29日《今晚报》)
据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一些在校大学生在遭遇失恋、求职失败后,曾有过自杀念头;还有一些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
而国家卫生部在去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
青少年为什么会漠视生命的存在?这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首先受到了外界的漠视。
生于安乐的一代或几代人,没有遭遇过政治压迫,也较少领略过生命艰辛,在“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下长成,社会与家庭自认为对其极尽关爱,却忽略了他们最需要的存在价值。
在整个教育阶段,功利化的教育要求他们用功读书,将来“有出息”,却没有人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生存的快乐,人性的需要,存在的自我实现。
在社会与家庭看来,不能成为社会精英,人生就没有价值和快乐可言。在这种专断的教育观念控制下,接受教育的主体意识严重模糊。当进入社会后,一帆风顺的新人类则会发现,“论资排辈”“后不昝先”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主导着中国社会的权利分配格局,年轻人的机会常不如想象的多,普遍接受过较高教育的新一代产生挫折感和茫然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一个群体无法为自己进行社会角色定位,就会转求其他手段,也许是极端手段证明自我的存在。
暴力是青春反叛的另一种宣泄方式,他们以极端手段挑衅对他们的漠视。这种病态的青春可能让社会恐惧和不解,但其实,这不过是一些病态的机制在青少年身上的反映罢了。
因此,青少年漠视生命也许并非一无可取,至少它会逼迫人们对生命的存在进行一番审视和追问。
要唤起青少年的生命热情,除了认同其权利主体的身份,赋予其足够的社会权利,改善大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要汲取年轻人的热情,年轻人也同样需要来自社会和周围环境的温度。经济高速发展下世情的冷漠,功利教育下爱的流失,现实利益下理想主义的暗淡,家庭期望下亲情的压力,都容易浇灭青春的热情火花,扭曲年轻的心灵。
然而,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什么形态,没有爱的教育和爱的温度,都无疑是一种致命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