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最牛志愿者陈岩多面人生
2013年08月09日
救援“狂热”锐减随后号码成空
陈岩最早在媒体中显露出来的形象是“最牛志愿者”,除了这个“称号”以外,还有一些媒体称他为“救援狂人”、“救灾狂人”。因为采访,几年前跟他有多次接触,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一股“狂”劲--对于救援的极大热情。
最初狂热!!!
由于陈岩成名于2008年“5·12”地震后的80小时不间断救援,时年12月初,我因工作原因近距离接触陈岩、了解陈岩。这之后,几乎每逢地震救灾,我会第一时间致电陈岩,了解他是否会再次作为志愿者,前往灾区伸出援手。陈岩的答案屡屡十分肯定。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级地震。两天后的14日,时任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的陈岩紧急赶到团省委,讨论能否派志愿者队伍前往救援等事宜。当天,陈岩身着一件深色夹克,头发有些凌乱,表情看起来也有点疲惫,他称自己“从昨天(08月08日)到现在,一直都处于焦虑状态”。陈岩的妻子就坐在楼下他的黑色汽车里等他,他妻子说,他谈话的内容都是关于如何赶到那里去。然而,陈岩等志愿者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但在签证上遇到了困难。当时他很坚决,甚至形容决心“100%会去”,但最终未能成行。
3个月后,青海玉树7.1级地震,陈岩和几名志愿者立即组成四川应急志愿队伍,赶赴玉树地震灾区进行救灾。
常常热闹……
细数跟陈岩的大概超过5次的见面,他还给我留下另一个印象,便是常常身处热闹之中。
比如第一次认识他的那个采访:2008年12月初,我为他当选“四川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的新闻做准备。颁奖前一两天,我提前跟他见面,采访时间是晚上的六七点,地点在成都一家酒楼。当我敲开包间门找到他时,那张圆桌旁坐满了人,他在面对房门的位置站起来,挥挥手,跟我打了个招呼。
2009年5月12日,陈岩与妻子举行婚礼。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摆了70多桌”。甚至,两位我的时任部门领导也受到邀请--他们曾有过两三次的直接接触。
无奈空号
跟陈岩渐渐疏于联系是从2011年3月日本9级大地震之后,那一次,陈岩表示因为某些外力原因,他不能前往救援。那时的近两个月以后,我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本来(记者注:此为原文,应为“本人”)因工作需要特换此电话号码,13880248×××”,落款为“四川应急志愿服务总队陈岩”。
在之前的第一次采访中,陈岩跟我聊了近一小时。他不喜欢再提及救人的经历,当我想了解关于他长达40多个小时、最艰难的一次救援时,他不停地摆手,“那些网上都有。”不过,他却很清楚地记得他救下的孩子:肖肖,马小凤,苟柯,魏宁……“救命很简单,但救人却不容易。”他说,“真正的幸福是乐善好施,去帮助别人。”
昨日,当陈岩涉嫌诈骗的消息传来,第一时间,我想起了那个身着花格T恤、头戴救援帽的陈岩--那个救援累得瘫睡在椅中的陈岩;我也想起了那个身着白衬衣、抱起幸福新娘的陈岩。今昔对比,一声叹息。
编后
惊闻“最牛志愿者”陈岩被捕。之前的符号是“最牛”,如今或成“阶下囚”,两个形象,反差如此之大。志愿者是谁?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在做志愿者之前,我们身上的缺点、恶习、劣势、错误的观念就已存在。”这是“5·12”之后到四川做心理援助、至今未曾离开的志愿者刘猛写下的一句话。或许,无论什么“最牛”也好,“狂人”也好,陈岩就是陈岩。
多次救援
陈岩,曾经当过武警,也因此参与多次救援。
1996年,参与云南丽江大地震救援
1998年,华中发生特大洪水,参与救援被围困的群众。
2008年“5·12“地震后,连续奋战80多个小时,转战都江堰、绵竹、北川等地,救出29名生还者,被誉为“中国最牛的志愿者”、“地震中救人最多的志愿者”、“国家救援队的编外人员”等。
2010年,玉树地震,他也赶往灾区参与救援;资助18名地震伤残、家庭困难的孩子。
此时评价陈岩志愿者们都说不妥
昨日,天府早报记者与多名因“5·12”地震闻名的志愿者联系,试图从他们的讲述中,还原出陈岩平常的一面。但所有志愿者众口一词,认为在陈岩出事后评价他并不妥当。“时光在雕刻”感叹:“如果曾经他不是那么厉害地去挺身救助许多人……也许他现在还是个很普通、老实活着的人。”
记者与陈岩素未谋面,但从2009年开始,已从多名志愿者口中听闻一些关于陈岩的“故事”。自2009年起,尤其是进入2010年后,很多志愿者与陈岩关系疏离甚至全无联系。
“5·12”之后到四川做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刘猛,同样不赞同更多地讨论陈岩其人,“我不觉得现在讨论是对志愿者队伍有更多帮助的,反而觉得,反思我们志愿者的思、言、持、行是更加有益和必要的。一旦志愿服务结束,回归常态生活,我们自身的习性仍然会主导着我们生活。但是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会因为志愿服务而结识更多有修养、少恶习的人。我们有机会因为相伴而'近朱者赤'。”
要做志愿者首先问自己是谁
志愿者“修炼”之路,可分三个层次--热心市民、真正志愿者、公益人。对于陈岩,他是有志愿热情的热心市民。昨日,成都市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会长郭虹如是说。
陈虹表示,“志愿者”绝大多数仅有志愿热情,而没有志愿精神,这样的“志愿者”还只是热心市民。“所以,'5·12'之后,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便开始志愿者培训活动,希望以此培训出更多真正的志愿者。”
陈虹说,他们给所有志愿者的第一节课就是一句话,“你不是来做好事的,你是来把事情做好的”。第二节培训课是问所有志愿者一个问题--你是谁?“其实什么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志愿者首先是一个公民。公民的底线就是遵守法律和承担责任。”
他不喜欢再提及救人的经历,但他却清楚地记得他救下的孩子:肖肖,马小凤,苟柯,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