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如何“无障碍”融入社会
2013年08月05日
为期三天的《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六次会议于7月1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会议就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增加残疾人就业机会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残疾人融入社会,参加社会公共生活再一次被媒体广泛关注。只有残疾人有尊严地融入和参与社会,才能充分利用社会可供其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切实有效地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我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利用率低
我国早在2007年就签署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国务院也在2012年7月11日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切实保护残疾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利。建设便于残疾人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无障碍设施都是目前各地的建设重点之一。
但是现实却是国内的残疾人很少使用这样的社会公共设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情况十分不理想,真正要融入社会就更加遥不可及。
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马同学描述:“在美国会看见很多残疾人带着导盲犬、使用电动轮椅在公共领域活动,各种设施都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不仅是公车、地铁一类的公共交通设施,在商场、饭店、电影院这些在国内很少能看见残疾人活动的地方,美国也有很多残疾人会享受其中。并且感觉到美国的残疾人更为独立,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会自己行动,只有确实需要别人帮忙的地方才会提出来。”
相对来说,在中国的公共区域看到残疾人机会少之又少。家住盐城的身患小儿麻痹症的郑先生介绍了自己平时的活动情况:“一般情况下不太出去,没有电梯的时候都要家人背,太麻烦了。实在无聊的时候就在家附近找人下象棋。亲戚家请客才开始也还是去的,但是每次都要麻烦别人,家里人不说什么,但是外人盯着看就觉得很奇怪,之后也就很少参加了。”而在郑先生的家人看来,郑先生因为性格开朗,能找到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做让他们很放心。但是,从郑先生家属处了解“要他外出活动确实不方便,基本只能让他在固定的圈子里活动。”
郑先生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会发现在盲道上很少能看见盲人行走,残疾人专用通道、台阶、电梯等也都少有残疾人使用,残疾人专用洗手间无人问津,这样的现象广泛存在。和美国享受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的残疾人相比,中国的残疾人即使出现在公共区域中,也基本都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小心翼翼地参与社会活动。这种中国方式保障残疾人的安全,忽略了残疾人独立走向社会的能力与需求。即使政府花重金用于建设无障碍设施,中国的残疾人却依然少有使用这些设施的机会。
残疾人走向社会的心理阻碍
吴小姐在南京某慈善基金会中负责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据她介绍:“目前我所能接触到的残疾人除工作需要出门,其他时间基本都在自己家中度过。必须要出门大都会有家人陪同,这对其家人来说也会省麻烦。平常人需要出门看电影、逛商场、旅行,但这些活动对于残疾人来说基本不可能,大家会忽略他们在这方面的需要。”在吴小姐看来,国外的残疾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国外来南京的参观学习团队中经常有一些残疾人加入,而且是没有家人陪同的。”吴小姐回忆了之前接待的丹麦团队,团队中有两名残疾人团员,团队中专门负责帮助他们的团员都只在残疾人力所不能及时才会进行帮助。
在国外文化中,残疾人无障碍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要求,更是扎根于思想中的价值观念,残疾人的身体障碍并不妨碍他们进行和肢体健全者一样的社会文化活动。
同一基金会中参与残疾儿童辅助工作的志愿者也反映了家长们对于残障儿童的不同态度:“机构里中国孩子的家长问的最多的是自己家孩子有没有添麻烦,而过来参观的美国家长最喜欢给我们看孩子的照片,然后夸自己的孩子很可爱。”可见,在中国,最贴近残疾人的家庭成员经常将残疾人视为麻烦的来源,这种情况下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无疑是更加困难。当国内大众在观念上没有完全接受残疾人平等的人格地位,在思想上不能做到残疾人无障碍,那么帮助残疾人真正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任务就更为艰巨。
“无障碍”环境的双重建设
对于家住南京已经开始融入社会的盲人赵先生来说,独自外出活动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所以出门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不完全。“出门会觉得道路很不畅通,很多盲道不好走,十字路口也没有过马路的语音提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问题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大众的视线,我们也确实需要更完备的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的出行。但是对于中国大部分仍然困在封闭圈子里的残疾人,社会大群体距离他们更加遥远。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方便了残疾人走出家门,但冰冷的设施不会鼓励残疾人走向社会。
建设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是基础,是帮助残疾人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残疾人心理上参与社会的需要。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是行动的无障碍,也是思想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无障碍。当社会大众在观念上将残疾人和肢体健全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就会更加正视、理解残疾人的需要,这同时也会成为对建设完备的无障碍设施的促进力量。当我们正视了残疾人的真正需要时,无障碍设施就不再是闲置的摆设,而会成为残疾人走向社会的有效工具。而对残疾人来说,只有当他们全面客观地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才能提高残疾人整个群体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与潜能,从实现真正的自强自立中获得自信。于整个社会而言,也只有当残疾人融入其中,才能消除他们可能会产生的社会抵触情绪和敌视态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