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看待青少年的性教育
2007-07-27

来源:联合早报网

    由拜尔先灵医药公司与Youth.SG网站联合展开的“对性行为负责”运动,有一项对我国16至23岁青少年性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3%的青少年性活跃,其中,4%有超过一个性伴侣,23%在进行性行为时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人们的反应必然是为当今青少年的大胆开放和放纵鲁莽感到吃惊。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年轻的政务次长张思乐的反应也是如此。他为那些性行为开放却冒险不采防范措施的青少年感到“意外”和“担忧”。

    这种担忧是有数据反映的:据报道,前年有678名10至19岁的青少年因性病求医,比2001年的256名几乎多出两倍;而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岁以下堕胎的人数也从前年的1279人上升至去年的1391人,占总堕胎人数的11.6%。

    然而,这样的担忧毕竟是“技术层面”、“行为层面”的浅层次担忧,只是为青少年的性行为“善后”问题担忧。固然,这个层面比较具体,也比较容易着手处理,但是,因为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年轻人,因此,所应该为之担忧的就不能只停留在性行为的“善后”层面,而更须为深层次的“道德层面”、“心理层面”担忧,也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前瞻”问题——人格特质的发展。简单的说,即是“对性行为负责”这一运动所说的“负责”一词的含义。

    时代已经不同,虽然近来西方一些社会也转趋保守,并对青少年强力宣导“禁欲”教条,但是,对更广大的青少年来说,每天浸淫在几乎没有禁忌的网络世界,再加上各种影视书刊的声色泛滥,要教他们对性行为绝对“说不”,已经越来越困难,甚至容易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以至更为叛逆和放纵。事实上成人社会必须惭愧,我们的环境也毫无宣导“禁欲”的条件,开明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禁欲”教条之外另辟有效蹊径。

    因此,重点不在于青少年是否有性行为、是否懂得采取安全措施,而在于青少年是否能够因为很有责任感而避免性行为;又,即使有性行为,是否能够因为很有责任感而采取安全措施。倘若青少年对性行为责任感淡漠,则不论在技术上如何把他们教导到避孕套、避孕丸无所不懂,恐怕也不能改变受访青少年所说的那种“因为是‘一时兴起’,所以没采防范措施”的行为模式。卫生部统计的20岁以下的堕胎人数,在此之前曾经连降五年再回升,是否正反映了近年来加强的性教育,在技术层面辛苦筑起的安全堡垒最终却敌不过“一时兴起”的冲击?

  从最近一连串有关青少年的调查来看,就可发觉,青少年的问题又岂只在于少用了安全套?使人侧目的乱丢垃圾、在公众场所行为不检等等作风,媒体上已议论多时。他们对生活环境那种缺乏责任感、旁若无人的态度,正是我们必须担忧的。

    上个世纪的伟大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把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这套学说,当今性教育学界的主流非常认同,即“自我实现的人格特质是能延后满足欲望”;换言之,完全不能“延后满足欲望”、只顾“一时兴起”的人,其人格特质必然离“自我实现”很远。

    因此,青少年性教育问题不是“一套了事”,或者说,不是“外科”问题,甚至不只是“内科”问题,而是心灵健康营养学问题。如果青少年不懂得“性”是除了生理还包括心理,是除了欲还须有爱,也不懂得做人须懂得尊重和自重,则即便他们都用“套”了,我们的社会仍难解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