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刘永芳,女,“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资助者,山西师范大学2006届毕业生。
毕业后参加了山西“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工作,如愿回到母校---沁源中学任教。从“个人的选择”到“国家民族责任”,刘永芳被社会关爱也关爱社会,山里孩子的眼泪和微笑,都是她无法遗忘的青春岁月。
面临就业的选择,她没有留恋大城市,而是选择了到贫困县担任中学教师。
她,就是山西师范大学2006届毕业生刘永芳。
就在几年前,刘永芳收到了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上下非常欣喜,但很快,收费通知单上写着的合计5000多元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让全家欢乐的气氛蒙上了无声的阴影。
正应了那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永芳从小就很懂事,念中学的时候,没有漂亮的书包,没有时髦的衣服……她也不难过,就那样微笑着,踏踏实实,从从容容地一路走来。在坚韧与执著中,大学梦终于近在眼前,但沉重的学费却再一次将她逼到困境。此时,这个乐观、坚强的女孩子笑不起来了……
就在刘永芳一筹莫展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的一个电话,驱散了她心头的乌云。刘永芳被确定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对象。
进入山西师范大学后,刘永芳刻苦学习每一门课程,认真参加每次实践活动,生活丰富而充实。与年龄、知识同时增长的还有她感恩的生活态度。
大学四年,依旧清贫,但是她却尽自己的力量去关心帮助周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们班一个女孩得重病,班级组织捐款,她捐了50块钱(而她的衣服每件都才二十几元)。大四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决定到大城市去打拼。但是,刘永芳毅然回到家乡熟悉的土地上。
2006年8月27日,刘永芳正式上班,担任沁源中学高一218班班主任,承担217班和218班的数学课,随即慢慢体会到这芝麻绿豆大的官所承载的责任和压力。
管理一个有着71名十六七岁学生的班级,让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刘永芳尝到了上班以来的第一份苦涩。但坚强的女孩不认输,开班会、个别谈心、辅导功课、制定班级管理方案,渐渐地,这个班级在各方面都有了起色,学生的学习劲头上来了,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每次考试,218班成绩都在年级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各项文体活动也表现突出,获得高一年级英语会话比赛二等奖、高一年级团体赛跑第二名,还被评为2006-2007年度优秀班集体。
住校生经常会出现生活费短缺的情况,只要学生开口,刘永芳就想办法解决,班里的住校生有一半向她借过钱。今年4月,沁源出现了麻疹病例,为了避免学生流动出现感染,当时接到上级通知,整个4月份都不放假,那个月她借出去400多块钱,到后来她自己也快没钱了。
工作永远是那样的紧张而充实,刘永芳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备课上课,认真负责地批改作业、辅导自习。很多人对她回乡从教有种种揣度:究竟真的是响应号召,回报社会?还是另有所图?亦或借“农村教育硕士”当个跳板,还是想去城市发展?当问及这个问题时,她只是笑笑,她知道自己生活忙碌中有一种平静,知道自己现在追求的是一种平静的快乐,平静的幸福,而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就在身边。
【受资助者感言】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大学生,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我永生难忘。
而今我已经毕业了,在母校工作得很开心,这里曾是我梦开始的地方,现在是我工作、人生的舞台,我感觉自己非常的幸运和幸福,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圆了我的梦想,成就了我的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