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05日 作者:沈祖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移植先进教育理念 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本报讯(记者 沈祖芸)从上海市范围内遴选出的包括品牌学校、教育中介机构等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7月3日起要接受一项“重大使命”---受政府委托管理20所农村中小学校,以“鱼渔兼授”的方式助推农村中小学迅速走上内涵发展之路。这是上海市教委贯彻《义务教育法》、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重大举措,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体制瓶颈的创新之笔。
由上海市教委出资购买专业化服务,委托优质学校或教育中介机构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在其“体内”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使其迅速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这是“托管”的基本构思。这一策略成形的诱因最初产生于两大“难题”,其一是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条件基本均衡后,城乡之间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尤为突出;其二是在现行属地化管理体制下,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难以实现跨区域流动,优质教育资源无法真正辐射。
面对这样的难题,上海进行了3年多的“两条腿走路”尝试。一方面发挥两级政府的积极性,由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农村签署“兄弟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协议书”,开始为期3年的区域联动,通过城郊学校结对和优秀教师“柔性流动”等方式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而另一方面,以浦东新区为试点的“托管模式”悄然进行。新区政府“埋单”,委托由闸北八中特级校长刘京海“挂帅”的成功教育研究所“托管”一所农村薄弱初中。3年中,该机构通过“团队契约式支教”的方式输出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使这所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制约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3年多的尝试中有了答案。刘京海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是教育教学管理粗放性”。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提速,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已与城市无异,但观念、文化和管理上的粗放性却与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精致程度相去甚远。而要让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迅速精致起来,单靠小部分优秀教师的流动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由优质教育资源“整体进驻”,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学校“土壤”,是农村学校用最短的时间走上内涵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鱼渔”兼授。有了3年多的“试验”,上海市教委决定将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市,成为上海新农村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笔,同时此举还成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告诉记者,“托管”不仅可以解决“优质教育跨区流动辐射”和“农村学校内涵发展”两大难题,还是对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突破与考量。他表示,今后,上海将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品牌学校或专业机构依法自主办学、评价机构独立参与评价”的管办评分离和联动模式,以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非政府教育专业机构,并激发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资源要素的生长与发展。
据悉,20个“优质教育资源”与被托管的20所农村学校签约之后,在为期2年的“托管”时限内,学校的隶属关系保持不变。“优质教育资源”依照协议享有办学自主权,依法建立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等各项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接受被“托管”学校所在区县教育局对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按照规定使用经费。目前,郊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委托评估机构对“被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初始状态进行评估,2年后,还将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只有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才能通过达标验收。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