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一公布,考生、家长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等待和煎熬,尽管大多数人要么胸有成竹,要么听天由命,但也不排除个别家长用特别的手段去忙乎。这里说的“个别”,是指特殊背景、特殊关系的个别,他们“忙乎”和“努力”的结果,是获得更多的机会,是用特权制造教育机会不平等。
所幸,这类例子终究是少数。然而,在有关教育平等的话题中,还有政策层面的因素,尤其是“优先录取”这个特殊政策,比如对烈士子女、荣立二等功以上以及见义勇为者,是不是真的优先照顾了他们呢?此外,海归子女也要优先录取,更让人对“教育平等”产生不同的理解。
或许,优先有优先的道理,只是优先的目的,一定要落实到教育这个目标上,如果像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引资多少万子女加多少分的政策,就让人觉得荒谬和滑稽了。
说教育平等,就联想到美国也有一项“优先录取少数族群”的政策。制定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防止种族歧视,同时也是为了促进美国学校种族多元化,因此,美国就鼓励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族群的学生。这项政策一直受到持自由派立场的人士的拥护,也惠及了一些少数族群的子女。
出人意料的是,6月2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废止了这一政策。这一判决导致舆论哗然,一些民权人士认为,判决的结果会导致较贫穷落后的地区的少数族群的孩子,将永远要在较差的学校受苦。有的议员甚至表示,“它颠覆了20世纪50年代反种族歧视的历史性判决”,“很可怕”,是“司法激进主义”。
但另外一些人士则表示了欢迎,特别是那些根据这项政策而未被学校录取的白人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这项照顾少数族群的政策,是对废除奴隶制后的种族隔离政策的一种“矫枉过正”,对白人学生而言,一样具有种族歧视的意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就表达了这个意思:“有些学校可能在追求一种高尚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通过‘种族歧视’来实现。”大法官的意思很明确,对一部分人的优先照顾,就是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夺、压制和歧视。
笔者想像,在欢迎的人群中,一定会有诺奖获得者加里·贝克教授。早在十多年前他在《美国商业周刊》撰写“经济观察”专栏时,就呼吁美国政府取消针对少数族群的各种补偿计划,不仅指就学,还包括就业以及银行货款等政策。倒不是说他站在白人的立场,主要是经济学家的视角除了“平等”之外,更在乎的是效率。他用很多数据、图表和模型来支撑他的观点,他认为,对少数族群的照顾不仅不能帮助照顾对象,反而让他们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反而消磨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
加里·贝克的说法,得到少数族群一些精英的肯定。这些精英认为,这项照顾政策抹杀了他们的天分,也让他们的辛勤努力黯然失色。因为他们在克服了重重难关之后才获得了现在的成就,但照顾政策让社会产生错觉,以为他们本来就不如同等职位的白人,是通过照顾才取得现有成就的,因此,一些少数族群的精英早就向社会呼吁要取消那些“优先”政策。
这就是关于包括教育平等在内的各种平等的罗生门,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叙述和阐释。即便是政策“惠及”的对象,也不一定会完全同意来自公权的出于良善目的而施行的优惠政策。
回头再说我们现行的优先录取政策,多少年来已经习以为常了,至今,也没听说过有哪位被照顾的学生和家长发出取消照顾的呼吁。但是,以往对边远地区的倾斜政策,导致了高考移民;对各种荣誉获得者的照顾,也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弄虚作假现象;有的家长甚至更绝,先让孩子加入别国的国籍,再让孩子回国参加高考,这样的“出口转内销”,无疑是对优先照顾政策的嘲弄。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