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商家坦言:4月至8月,掌握高考经济规律和游戏规则的商家往往能够从中获得300%的高额利润。记者深入采访时发现,与直接支出相比,更需要警惕的是高考经济中蕴藏的潜规则和考场之外的“关联交易”。
一份高考经济的“时间表”
“四五月是考试消费‘黄金月’,七八月则是考试消费‘白金月’。只要是懂得整体包装策划,盯住考生和家长,就能从中获得300%的利润。”常年从事市场营销策划的专家张黎辉详细解释了高考经济“时间表”。
4月份是搞教材教辅销售,尤其是各种高考冲刺书籍销售。过去依托学校老师的“推荐”已落伍,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电视台、电台“名师点题”等方式,“制造概念”,吸引学生前来听课,并同时推荐数量巨大、价格昂贵的“冲刺题”和“母题”。
五六月份是营养品“甩卖月”。学生面临高考体检、招生学校见面、失眠、抑郁等诸多压力,家长不惜血本购买大量保健品,保健品销售要占全年销售总额三成以上。
6月中下旬到7月是不折不扣的“放松月”。从高考硝烟中走出来的学生,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旅游休闲、集体休闲肯定会大受欢迎。
8月至9月中旬则是上榜考生“宴请月”,名目繁多的“谢师宴”“感恩宴”“同学告别宴”会浮出水面。
张黎辉从2000年开始就专门从事和高考密切相关的市场营销。他说,四五月份是各类高考商品销售“批发月”,利润还不算太高;7月至8月则是上榜考生高档消费阶段,商家从中获取利润最高,被称为“白金月”。
考生支出账:城乡两重天,压力都一样
临近高考,记者通过网络聊天室、QQ和MSN对广西、湖南、四川230多位城市和农村考生进行考试支出的调查。
在记者列出辅导书费用、营养品保健品费用、辅导班费用、考试路费、宾馆住宿费等“考试支出”账单后,70%的城市考生反映:参加高考的花费不低于2000元,这还不包括考上之后的“谢师宴”等宴请开支。
湖南长沙考生李诗瑶不仅购买了《高考题库》,还购买了附带光盘的名师讲座集,4月份仅购买学习资料的开销就超过1500元。她说:“很多人还购买电子工具书甚至手提电脑来冲刺高考,我的开销还算少的。”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尽管农村考生的开支大大低于城市考生,但与家庭收入水平相比也着实不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广西天等县考生覃小芸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高中每年要花1800元左右的学杂费,但各种考试资料加在一起,要花掉400元,加上父母省吃俭用购买的营养品,也要花费300元,加上考试报名费、体检费,要花掉800元-900元。
高考消费“关联交易”谁来监管
“别看这些开销很大,不少家长都是通过手中关系户、单位报销等方式来应付高考支出。这几乎是经营高考经济通行的潜规则。”张黎辉说。
张黎辉作过高考房、高考套餐、电子词典的促销计划。他说:“为孩子学习购买的各种商品,经过我手的,有相当一部分购买者要求开具办公用品、接待费等发票。也就是说,手中有职权的家长把大部分高考开支通过‘潜规则’消化掉了。”
南宁从事工程承包的考生家长黄强发拿出超过2万元的发票说:“这是建筑、规划、税务、工商、土地、水电等相关职能部门处长、科长拿来的,大部分都是家里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的相关花费。”他也承认,尽管帮人家“报销”投入不少,但最终从这些有职权的家长手中获得的“回报”更高。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问题硕士研究生赵崇把这种情况概括为“关联交易”。他说,高考经济潜规则的根源就在于权钱交易,只是在高考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而已。他认为,应加强对高考消费的监管,从根源上遏制“关联交易”的出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