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女性平等权益
2012年8月20日
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没有男人在场的情况下,女人更独立。
这个想法缘于一个专注于性别平等的培训会。组织者认为女性争取平权不能总是自说自话,有更多的男性参与或许会讨论得更深入些。于是准予了20个男性参会,占了参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没想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就几位男性一直在大谈女性权益扩张对男性权益的侵犯、对社会的危害,女性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一位原本非常积极的报名者是带着丈夫一起来参会的,说要“教育教育他”,结果几个回合后竟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他丈夫所代表的大男子主义这一边,让我们目瞪口呆。会后,培训师沮丧地说:男权主义太出风头,几乎招架不住。
几周后的另一场性别培训会就完全不一样。在几个培训师带领下,这些女学员又唱又跳,即兴表演就业歧视情景剧,各种搞笑和大尺度,几乎要逆天。会后还一鼓作气做了两个反映女性就业歧视的行为艺术,都被媒体报道——更重要的是,学员们还自发在4个城市分别组织了一场倡导女性平等就业的社会活动。培训成果是少有的好。
同样的培训师,同样的内容,同样多的参会人员,为什么效果截然相反?我仔细想了想,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啊。也就是少说了许多话(她们太high了根本插不进话),受了点委屈,非要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男性参会者大大减少了。
难道,这就是原因?
尽管不太相信,但回想起其他几场性别培训会,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但凡参会人员男女比例小于1:4的,培训效果都非常好,总能发掘出几个优秀的人才。而且,女性比例越高,气氛就越活跃——在没有男人阻挠的情况下,她们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想,问题反而讨论得更透彻。
这些经验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往,我们都是很着急地告诉乙肝群体,什么是歧视,遇到歧视怎么办,怎么去打官司,怎么和无良企业斗智斗勇。现在看来,好像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或者说做得尽量少,培训的效果才会好。
是这样吗?我还记得培训会上最为抢眼的那位女学员“临阵脱逃”的那一幕。培训结束后,我们筹划表演一个名为“花木兰求职”的行为艺术。直到活动前一晚的试装,扮演花木兰的那位女学员都还信心满满。她化了将军的妆,那叫一个美,两道剑眉,一点红唇,俏脸蛋中透着几分侠气。但第二天临上场时,就因为一位男记者的一句话,她在几分钟之内就突然泄了气。无奈,我们只能临时换人。其实,那位男记者说的是:你们这些女大学生,不好好读书,就知道来作秀!看似普通的一句牢骚,却把一个三天培训期间都表现异常活跃的女学员的信心给彻底击垮。
我忽然想到中国女性身处的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可怕,可怕到她们对自我的封闭和审查超出你的想象。传统的力量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无论有多少男人在矫情地举例女人的家庭暴力以及“妻管严”现象,他们都无法拿出如此谨小慎微的实例。
或许,她们并不需要他人的指导,甚至并不需要鼓励,你只需要提供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她们自己就会知道怎么做,并且会做得非常好。我想,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被长期被压抑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