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站出现了一段“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地理老师”的视频短片。视频中,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摘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另有学生扔饮料瓶砸中老师,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不停地哄笑、打闹。这段视频在国内各大网站广泛流传,引起网友的愤怒谴责,甚至有网站组织万人签名声讨活动。
根据校方说法,视频内容确实发生,属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而事情的最新进展是,学校网站被黑,众多网友聚集到这所学校门前谴责辱师行为,也出现了网友与学生互相叫骂的过激情形。
一起看似校园内的偶发事件,因为公众的情绪化有了“出轨”的危险。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视频中几个学生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固然应受到谴责,但网友们的过激行为也不可取,对此事应从多方面找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几个学生。
尊敬师长、尊老爱幼是我们上幼儿园时就知道的道理,而视频短片中以及一些网友的所作所为,触碰了道德的底线,也令人担忧:在这些学生以及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网友心中,尊重别人与被别人尊重的尊严感都那样的不重要。
尊严不是与生俱来的认知,后天的教育培养必不可少。教育如果仅仅使人获得专业知识,而缺乏道德与文化素养的熏陶与培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尊严意识”,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不成功的。
在现代社会中,尊严是公民理性的重要内涵之一。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好好反思,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育现代公民理性的尊严教育任务已经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阅读提示
在一声声不雅的“京骂”和哄堂大笑中,老教师仍在坚持讲课。在同学的“鼓励”下,一个戴着耳钉的男学生不屑地走到讲台前,抬手打算摘下老师的帽子……这几天,这段网络上广为流传的4分多钟“辱师视频”,引起许多网友的义愤。然而,他们表达义愤的方式却值得商榷。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近年来已多次发生。不少网民出于义愤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当事人”从质疑、指责发展到自发组织起来去调查,将“当事人”的姓名、电话、地址等曝光,个别人甚至对“当事人”发出所谓的“网络通缉令”或进行死亡威胁。
如何看待类似事件?网民的道德义愤该如何表达?一些专家谈了他们的看法。
事件进展
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
“辱师事件”发生在北京海淀区一所职业学校。“辱师视频”经猫扑网等诸多网站传播后,这所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干扰。5月30日上午,记者拨通学校办公室的电话,办公室负责人无奈地说,“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据介绍,从星期一开始,这所学校就被这段视频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许多网友和媒体记者找到学校,要求校方“给个说法”。5月28日下午,学生坐校车离校时,遭到十几名网友的围堵。人群中,有人高喊“你给我下车”、“教训教训你”。一些学生受到惊吓,几天来一直不敢到校上课。
5月29日下午,50多名网友与媒体记者又赶到学校大门口,激愤的网友企图冲破学校的铁门,校方不得不请来警察维持秩序。
除了声讨、谩骂和威胁外,有些网友还通过各种途径,查询到当事学生的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并一一公布在网络上。
据介绍,因为害怕,该校有些学生已经不敢穿校服上学。有家长表示,这件事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就业。对于网友的激烈反应,学校一位负责人坦承,学校有一定的管理责任,对当事学生也应该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但他强调,违纪学生并非本性恶劣,“他们还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而且也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难道网友要置他们于死地吗?”
校长徐素霞表示,学校不希望这件事影响学生的前途,也不会开除他们。当然,肯定要对他们进行尊师教育,适当的处分也是应该的。
专家意见
道义谴责可以理解 网友言行不能过激
南京大学新闻系主任杜骏飞认为,“辱师视频”等事件确实值得反思。在近年来的类似事件中,众多网友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网络暴力”。他表示,虽然辱师、虐猫、烧狗等行为,的确让人反感,也有违社会公德。网民表达道德义愤,应该说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网民的言行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一味地谩骂、窥私、侮辱和穷追,事情就演变成了以暴制暴,同样会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刘莘表示,虚拟空间的信息传播同样必须接受现实规则的约束,网络言行不规范照样要承担法律责任。有些网友擅自公布别人的隐私信息,已经涉嫌构成侵权,发布者也要为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专家认为,道德义愤可以表达,但表达方式应该合法。他们建议,应加快相关立法,对网络侵权等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界定。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