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播文化经典值得思考!
2007-05-29

如何传播文化经典值得思考!

严循东  2007年5月29日

于丹借助电视传媒传播文化经典,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这位借助电视传媒在传统经典领域一路攻城略地的影视学博士,从以“心得”方式解说《论语》开始,便触动了人们对如何解读、传播文化经典的不同思考

一边是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先是《于丹〈论语〉心得》畅销,紧接着,《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动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

针对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的套书——《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将要面世。该书的作者是数位批判于丹的国学专业学者。此事件再次唤起人们对如何传播文化经典的思考

现在的“大话”经典、“水煮”经典、经典“心得”、“品”经典,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陶东风认为,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只要它的立意有可取之处,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而且自己直率地承认是一种个性化解读,就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另一个方面讲,经典的意义也是双面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或被保守主义者加以利用。个性化的、非学术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前有易中天,后有于丹,两人时下可谓大红大紫。他们先得益于电视传媒,后又仰仗于出版界,可以说只在顷刻间便横空出世。然而这年头暴得大名,往往就成了焦点。焦点人物被媒体大炒特炒,于是便有了“易中天现象”和“于丹现象”。

成为某种现象,并被社会关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易中天现象先搁在一边,且说于丹。因为于丹近来最火。火就火在她不仅是女流之辈,而且以最浅的资历竟然在煌煌“百家讲堂”上大讲特讲《孔子》和《庄子》,甚至还以“心得”昭布世人。这就让有些人很恼火,气不忿。原因说来也简单,一部《孔子》那是多少人一辈子都啃不完的圣人经典,可一个小小于丹,七八天就在电视上口吐莲花讲完了,且听众反响强烈。这岂不荒唐!讲《庄子》也如是,那是一部何等玄妙高深的著作,可她于丹就像“烹小鲜”一样,春节假期,让电视观众听得乐不可支,等于每天给人端上碗美味“鸡汤”

如何尊重学术和学术普及有文野之分,于丹是野路子,少禁锢,比之专门研究古代经典的人,她的学术训练欠缺,但也正是不囿于所谓的传统而成就了她。于丹不否认这点。但她懂传播学的所长也显而易见。人们爱听什么和想听什么她心知肚明,这是她的明智,也是她成功的地方。

对于丹提供给人们的“心得”之类,我们应有包容的心态,让学术经典通俗化有一席之地,多一条普及的渠道未必是什么坏事。其实,于丹一批人对古代经典的通俗演绎或解读,也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儿,港台的学者早有尝试。就说我们熟知的南怀瑾先生吧,他对中国古代经典所作的普及工作谁能小觑!

对经典文化指向和意趣的认同与否,现在我们大家最需要的是宽大为怀。如何传播文化经典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

 

相关文章:《于丹〈论语〉心得》卖得最火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