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备考”4大误区要避免
2007-05-25
  高考不仅考学生,也考家长,这是每个高考家庭共同的感受。记者昨日从成都多家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前来咨询的家长越来越多,焦虑、失眠等考前心理问题困扰着不少考生家长。在本报开通的高考博客上,一些家长反映,自己比孩子还紧张,压力大,睡不着,满脑子都是高考的事。对此,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心理专家指出,要解决考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

  专家们总结了家长们考前的几大误区,希望家长们走出误区、缓解压力,以良好的心态和孩子携手冲刺高考。

  误区一 全职陪护

  症状:高考在即,不少家长满脑子都是孩子和高考,他们特地请假在家,当起了“全职保姆”,不少人比孩子还要紧张,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家长的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点评:家长的情绪波及孩子,孩子的紧张又反过来影响家长,互相“传染”,制造紧张空气。家长应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考试前夕及考试期间,家长和孩子最好保持常规的生活方式,比如家长该上班还是去上班。此外,家长应学会自我排遣,试着放松心情,利用空余时间陪孩子一起听听音乐、散散步、打打球、看看电视,分散一下注意力,保持情绪的稳定,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误区二 过分关注

  症状: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照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有的家长在家里走路都蹑手蹑脚的,电视也不开了,生怕发出声音影响孩子复习,有的在孩子复习时一会儿拿一杯牛奶、一会儿端一盘水果,有的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就大惊小怪。

  点评:调查发现,不少考生的考前焦虑中,有30%-40%来自家长的压力。高考在即,考生的心理已经进入一个充满负荷的临考状态,家长反常的、过分的关爱无形中会增加考生的压力。同时,刻意的过分关爱可能会让考生产生心理负担,怕“考不好对不起父母”,增大心理压力。因此,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关照都要适度。

  误区三 喋喋不休

  症状:一些家长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成天把“离高考还有多少多少天,你要抓紧复习。”“要为父母争口气。”现在找工作这么难,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将来干啥去?”不要有压力,以平常心对待”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点评:目前是孩子心理最敏感、压力最大的时期,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波动。家长成天唠叨与考试有关的事,不仅不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压力,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备战高考的时候,家长不妨坚持每天和孩子谈谈心,不妨谈一些高考之外的话题,比如国际国内的新闻事件、鸡毛蒜皮的家庭趣事等等,淡化紧张情绪,帮助孩子排解压力。

  误区四 期望过高

  症状:高考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再三对孩子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并为孩子制定一个奋斗目标,老拿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说事儿。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动不动就拿孩子和其它同学相比较,埋怨自己的孩子,给考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点评:迎考阶段,家长为孩子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期望值不能过高。最好不要老提什么考试目标,只要告诉孩子“你尽力就行了”,让孩子放下包袱,以良好的心态复习备考,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水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