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素质考核”污染了“素质教育”
2007-05-18

莫让“素质考核”污染了“素质教育”

严循东  2007年5月17日

目前,学生身上不背上个分数,看来实在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事情。但为了让学生减负,却又出现了名目多样的“素质考核”。

最近出现的一个例证,就是广州华南师大附属南国实验小学要对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小学生毕业无需考试,“没有成绩,如何检验孩子六年在校学习生活的成果呢?”报道说,考核内容达8项,包括论文答辩、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汉字、掌握一种乐器等。消息一发布,马上就有反响,还有些人认为要小学生搞论文答辩太过分。让小学生写个论文,搞搞答辩,也未尝不可,但前提是要起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前段时间,有倡议大学生毕业不要做毕业论文的,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时间紧,毕业论文大多抄来抄去,实在没有必要做下去了。论文水平低了,不去提高水平,而是干脆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毕业要搞论文答辩,大学毕业却不要求做论文,确实是别有生趣。

不过,就事论事,大学毕业不做论文很滑稽,并不表示小学毕业要做论文也很滑稽。论文不必神秘化,论文多种多样,不见得都要创造新知识,不见得硬要是学术论文嘛。大学有大学的要求,小学有小学的要求。一个小学生,能写一些话来,论说个把道理,也不妨称之为论文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综合素质考核”。听起来,综合素质考核好像是个全面的衡量,但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有不少“综合素质考核”其实也意味着对某些学生全盘否定。说一个学生“文化学习不行”,那还可以在别的方面去发展啊;而要说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不行”,估计也就差不多无可救药了。

什么是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说清楚的。但对于一个孩子,哪怕论文答辩、汉字书写、普通话发音、乐器演奏都不尽人意,你也不能分数一给,就定性为“综合素质不高”。因为人有才能是各方面的,人的发展是多向性的,是自由的,用某几种技能来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肯定否定,没有合理性可言。对小学生来说,从文化学得好,变成从文化学习到乐器演奏样样好,这就“综合素质高”了吗?这种“全面发展”,不过是技能拓展罢了,与人的素质何干?按这种观点来衡量,人类历史上闪耀的群星都综合素质不高,屈原、朱熹、鲁迅、胡适、罗素、尼采、贝多芬、霍金,都未能在技能上“全面发展”,你去打打分看,看“综合素质”能得多少分。

现在社会已患上了一种“素质病”,满耳听到素质的焦虑。谁都能感慨一番别人素质差了,好像很多人都不配做我们这社会的成员,仿佛一个好社会非得开除一些人似的。而好的素质是什么呢,说起来真是全面,从不随地吐痰、勤洗澡,到知识多、学历高都是,当然,决定性的还是听安排、很驯善,如果知有义务而不知有权利,那就最好。

针对日下盛行的“综合素质考核”还是要提个醒:不要让“素质考核”污染了“素质教育”。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