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会主席论坛(2007)”一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起的全国“研究生会主席论坛(2007)”,日前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80所高校的研究生会主席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和谐·创新·发展·成才”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向全国高校研究生发出“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建设和谐校园”的倡议。
研究生会是开展思想教育的新载体
在当代研究生中,许多人在其本科阶段往往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应付严格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又由于研究生的来源不同,层次复杂,这都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了难题。
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会的董立认为,当下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被同学们所接受,而通过研究生会组织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研究生会活动的起点在于自发性,学生参加研究生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成长模式的一种自我选择。在研究生会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会的王坤则指出,一些直接由大学升入研究生的学生由于缺少社会阅历,常常单纯地、不加分析地移植西方民主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班委的选举、学生会的产生、学生事务的处理方式等方面,有的学生试图实践绝对的民主,忽视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因而,应当注重搞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建设,完善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政治课程的内容,紧扣实际热点问题,澄清“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错误思想,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使同学们真正明白我国国情,理解我国的改革发展必然是一个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民主过程。
以社会实践促研究生成才
成才是当代研究生的追求与渴望,也是时代的需要与呼唤。所谓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那么,如何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营造一个使其早日成才的氛围呢?
中南大学研究生会的欧阳辰星认为,从总体看,当代研究生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精英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但学业竞争、生存压力、择业困难等现实问题又使他们日趋务实,在人生思考中也向功利化方向延伸。因此要为研究生营造一个早日成才的氛围,就要大力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的柳宁在其提交的论文中,通过对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百名博士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团实践活动的分析,指出: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帮助大学生,特别是高校研究生从“象牙塔”中走出,与社会和谐相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祖国最需要”与“学生最拿手”的和谐统一。他总结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是:
▲社会实践必须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为地方办实事、谋发展,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才能得到地方的欢迎与重视,才能真正帮助青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高校在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挖掘科研项目和学术课题,才能将工作做得深入,才能取得高成效。
▲组织在校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也是解决地方建设高层次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实施地校合作战略应以项目为依托,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地方推广学校的科研成果。
▲正确引导在校研究生依靠自身的专业特长为祖国、社会和人民作贡献,将大大提高他们开展志愿服务的信心和热情,并不断激励他们成长、成才。
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但在我国,一些科研院校的硬件设施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依然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长安大学研究生会的刘亮认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一直以来习惯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用一种方法、一样的课程教育不同水准和个性的人,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原创精神。比如,受计划经济影响,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难有选择自主参与科研实践的权利,常常只是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此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薄弱,也是束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之一。
针对于上述问题,刘亮提出了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具体设想:
▲培养理念的更新:通过学术交流平台,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实行积极的、开放的、民主的培养理念,调动研究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培养机制的形成:通过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创新项目的涌现:通过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和竞争力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
▲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通过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研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虚拟网络不能成为滥用自由的空间
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开阔着国人的视野。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和网络全球为特点的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信息传递中介,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自1994年3月,中国获准加入Internet网后,彻底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信息封闭的局面,从而迈上了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世界,尤其是不断更新的新型电脑软件和富于想象力的服务使得国际互联网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独具魅力的大众传播媒体。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统计显示,青少年学生网民占大半数以上。18岁以下网民占27%,再加上18~24岁之间的网民,青少年差不多占了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络不仅成为人们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成为一种影响文化的力量;对成年人来说,网络已经是深入影响生活的文化环境之一;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已经是与家庭、学校并列的第三种成长环境。
不难想象,网络与一代人的性格与品质塑造、思想与情感定型,乃至与国民的精神面貌息息相关。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理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
21世纪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络作为全新的信息载体形式,与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传统的信息载体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缩短世界的空间距离,为人们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的脉搏,真切地感受这个纷繁复杂而又生动的现实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然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也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网络是一片自由的天地,这对长期被禁锢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然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自由已经被滥用,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自由表达见解、平等探讨问题的场所,而是恣意展示自恋,任意攻击谩骂,或者借以欺诈犯罪的舞台。自由是一种现代人文精神,有进步意义,然而,网络上这种被滥用的自由已经走到其反面,缺失的恰恰是真正的自由精神。
一位哲人说得好:没有任何约束的地方并非就是天堂,因为那准是个强盗的乐园。伴随着互联网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人曾经被一股莫名的兴奋所激荡着。但在沉静下来之后,慢慢地就会领悟到,网络并非是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因为没有约束,自由自在,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匿名而来,就如同一个化妆舞会,人人戴着面具,充分发泄,甚至彻底撕掉在世人面前的那温良恭俭让的面目,露出人性中那最为狰狞的一面。
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性的觉醒。在网络世界中,一些有个性的东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与张扬。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自我”与个性也很容易丧失,网络的虚拟性甚至可以导致人格分裂。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人云亦云的无病呻吟,或者不分青红皂白的任意评判,更有不少人把网络当成了自家“垃圾箱”,陶醉在“莫须有”的颓废或迷茫中,长此以往,人性中的阳光、坦荡的成分就会被挤压,甚至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能力,最终导致人格分裂。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的确为现代信息化趋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网络世界里并不完全都是鲜花美景,在“一网打天下”的今天,虚拟网络空间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现代人的道德诉求本应该体现在自尊与自律、信任与信仰、悲悯与虔诚等方面,然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这些常常被抛弃和消解。网络色情和暴力的泛滥,无限放大人性中的贪婪和暴戾;随心所欲的“流言”或“恶搞”,摧毁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铺天盖地的“游戏式”教唆,常常无情地解构了诸如“崇高”、“敬畏”等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守望。
自由和开放是互联网生命力所在,但这并不等于说网络是一个可以为所欲为、巧取豪夺的“天堂”。否则自由开放也会因为无序的纷争而变得苍白无力。网络是一个公共领域,它应该是一块自由平等、理性自律的圣洁之地,而不应是肉欲横流、自恋膨胀、人性沦丧的垃圾场;网络更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休闲娱乐与心灵健康乃至汲取新知的并存,而不应该是泯灭个性与颓废流俗的渊薮。
在互联网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极大限度地尽情发挥,因为权力被打碎,层次被软化,早已没有了现实生活中那金字塔式结构的重压,所有组织系统都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上了。网络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这个“新生事物”带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不奇怪,但随着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那样的缺陷就会呈几何倍数扩大,尤其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在有形无形中影响几代人的成长和生活质量。应该说,网络人文精神的回归或开拓,需要外在规范与内在自律的有效结合,既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又需要文化上的精神重构。面对网络,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