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蓝领奇缺,技术工人年薪已达50万元
2007-05-12

高级蓝领奇缺,技术工人年薪已达50万元

严循东  2007年5月12日

工人,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令人羡慕的名字,今天不知为什么让很多人惧怕起来,一提起当工人,就连连摇头,并表示坚决不干。好像谁沾染上了工人这个名声,谁就被定性为贫贱、卑微和受人歧视——

不久前,来自于上海的一项4000户的入户调查结果: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言外之意,有99%的人不愿意当工人。这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令人奇怪的是,无论社会舆论还是网络声音,几乎都在诉说着人们不愿当工人的种种理由,从工人无权无势无地位的整体分析,到下岗、失业、生活贫困的个案描述,把当工人的哀叹与无奈、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轻视和鄙夷宣泄得淋漓尽致,甚至发出“明天,谁还来当工人”的呐喊。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中,工人——这支中国庞大的队伍竟然被定位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一句“咱们工人没力量”成了对工人这一职业的嘲讽和对这次调查的总结。紧接着就让我想起了春天许多家媒体报道:东南沿海开始闹民工慌了,广东、深圳、福建因为民工严重不足,一些企业被迫停止投资改建了。

有一位工人这样说道:同样都在劳动,可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的劳动所得就能买得起房、买得起车,我们大多数工人就买不起,是我们的付出少吗?”从工人的言谈中我们感受到,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都是工人心头隐痛。那么,工人自己的付出到底值多少钱?

事实上,我国高级蓝领已相当奇缺,有消息表明:高级蓝领年薪已值50万元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和企业,没有地位、挣钱少的工人有之,下岗失业、生活难以为继的工人也有之。而另一方面,近几年,高级蓝领奇缺的呼吁此起彼伏,在广州、深圳、珠海甚至更多的城市,曾接二连三地出现十几万、几十万高薪聘一名技工的招聘信息却频频见诸报端。大学生“回炉”中专学手艺、深圳高级技工工资高于研究生的报道也不凡其例。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最近的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失业人员大多数是属于那些没有技术,对工作挑肥拣瘦、又不愿从事生产一线的人。据资料显示:上海宝钢集团的工人年薪从几万到几十万元的都有,最高的技术工人拿到年薪50万元!全国劳模李斌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智能型、专家型技术工人,靠卓越表现,被上海一所大学聘为教授,据悉,聘任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做大学教授在沪上高校中尚属首次!当教授后的李斌年薪20万元。从上海市总工会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到,像李斌这样在岗位成才、成名、成家的工人已成企业普遍现象。看到这样的事实后,无论谁,还能说当工人没出息、收入低呢?

一位建筑装修业的年轻人在谈工人价值是说:如果你不会用电脑还用笔画图,一天最多画2张,而我用电脑画图一天轻轻松松最少画20张,我就该比你多拿。今天的工人拿钱少,要看是什么工人,靠技能拿钱的工人收入肯定都高,如果是靠体力劳动挣钱的工人,他的收入肯定少。在装修业,小工一天最高拿40元,而大工一天可以最少拿到80元。所谓大工就是有技术的工人,小工和大工没有相互攀比的理由。

对于农民工待遇问题,不少人的看法是:农民工是在为城市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农民工都该提高待遇,因为在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文化的、或者说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他们不适应科学技术的要求,许多事情一遍做不成要做好几遍,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其实是在强掏城市里人的钱口袋,但他们又高举着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大旗,让你左右为难。这些人在推进城市建设中其实是个负担。

其实工人,这个名字本身没有变,只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对工人的要求更多了一些技术的含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社会也要求工人要有技术,只是那时候我们国家的科技还不很发达,科技进步的速度没有现在这么快,所以,凭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就可以过一生。可是现在不行了,科学发展快了,我们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跟上发展的步伐。社会发展就是要让劳动变得轻松,变得更有效率。这是进步的标志,也是文明的标志。

 
严循东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