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非认“干哥干姐”怎么办?
2007-05-09

  不是听这位家长说,我还真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如此“自立”、如此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小学生也是一个小社会,小学阶段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所以,如何引导小学生为人处事,对于家长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容忽视。这不,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名小学女生就做出了意想不到的举动―――聚众斗殴。让我们来听听她妈妈的叙述――

  孩子非认“干哥干姐”怎么办?

  静儿妈妈:

  有一天,学校和派出所的人不约而同地给我打来电话,说是我上小学的女儿和别人聚众斗殴,打伤了别人,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她弱不禁风的,怎么会‘聚众斗殴’?”

  等我赶到医院一看,情况属实,我给人家道了歉,赔了医疗费。我一问女儿,才知道其中的缘由。原来现在中小学学生非常流行认“干哥干姐”,就是低年级的学生找高年级的学生去认“亲”。女儿说他们认“干哥干姐”的目的,一是平时有玩耍的伙伴,二是如果自己遇到什么难解的事情请“干哥干姐”来帮忙。

  这次就是女儿受到一名初中学生的恶语侮辱,她为了报复,人托人,请来了高中的“干哥干姐”,就这样小学生之间的小矛盾演化升级为初中和高中生之间的“战争”。据了解,我女儿认的那些“干哥干姐”,大多是学习差、纪律差、品德差的学生。

  我严厉管教女儿,不让她再去认干亲,并且和过去的那些“干哥干姐”一刀两断,女儿和我发生了激烈的对抗,还继续和那些人来往,这让我十分着急,不知该怎样教育她,请大家帮帮忙。

  嘉宾观点

  中小学生为什么会认“干哥干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这是一种关系学技巧,可以缔结同伴关系,因为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的接触,但他们渴望这种比普通朋友关系更深的“亲情”关系,他们希望有人陪他玩,渴望“被保护”,“干哥干姐”刚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第二,这是一股流行风,孩子们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认为自己也不能落伍,觉得有“干哥干姐”罩着,是一件很酷很有面子的事。

  第三,渴望接纳,寻求安全感。这类孩子一般跟父母的沟通都不太有效,他们会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渴望理解,渴望平等对话,渴望心灵的关爱,但在家长那里找不到,只能从伙伴那里寻找所谓的安全感。

  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是:

  第一,正确对待。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要善待孩子的“干哥干姐”,不要贬低他们,贬低他们实际上就是在贬低你的孩子;

  第二,友好沟通。要多跟孩子平等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她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营建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氛围,无条件地接纳和关爱孩子,要积极引导。如果强行让孩子和“干哥干姐”断绝关系,很有可能会把孩子越推越远,继而,拒绝家长的帮助和指导,应告诉孩子做事的底线,正确引导孩子;

  第三,明确约定:“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家长完全可以跟孩子达成协议,比如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做了不可以做的事情要受到惩罚,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当然如果家长自觉无法判断和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一些专业咨询机构求得帮助。

  给孩子的建议:

  第一,交朋友和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朋友就像你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到你的优点和缺点,要发扬优点改进缺点,多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第二,爸妈都是爱你的,不要为了跟爸妈斗气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那将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第三,自己心中要有一个价值观,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等你大学毕业,掌握了很多知识,有了很好的人脉关系,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父母观点

  不能一棍子打死

  现在的校园状况的确令人担忧啊!我觉得孩子们之间的这种自发行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至少对于那些弱小的频繁遭遇凌辱欺侮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保护。另外也能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团结精神,对他们将来立足社会、与人交往等有一定意义。所以,对这种现象不能一棍子打死。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力求客观公允地去看待这些孩子们及其行为,多加引导和帮助,而不是斥责和歧视。虽说那些“干哥干姐”大多学习纪律各方面比较差,但并不能说他们坏。说实在话,他们走到这一步,也非他们本愿,其中家长老师也存在失职之处。我这么说,并不是赞成他们拉帮结派打群架,而是想告诉长辈们,需要尊重孩子们个性,设身处地去为他们着想,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以你为朋友,而不是平时坐视不管,对孩子不闻不问,出事情了才忙着斥责处理,致使他们在心理上离你越来越远。

  帮孩子找到“自我表达”的机会

  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人生的核心目的是自我表达”,成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习差的孩子在主流社会里很难实现“自我表达”(如取得发言权,受到尊重,体验到自身价值等),他们不甘被冷落、被边缘化,必然会另辟蹊径。孩子在学校里认“干亲”,并希望得到“干亲”的呵护、认可,以及在打群架中显示“牛气”,便是他们寻求“自我表达”的表现。

  因此,要避免学习差的孩子走上邪路,必须在主流社会里为其找到一个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不能让学习成绩“一票否决”。比如,智力差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在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具体到静儿,我觉得她很有点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家长可以帮她在班里谋一个班干部的职位,一方面,孩子有了“自我表达”的正当途径,另一方面,孩子为了“正人”,就会首先自觉地去“正己”。

来源:山西晚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