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拒绝”背后的教育智慧
2007-05-09
  804名重度残障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残障学生高校随班就读成效显著。

  2007年春,特殊教育给上海市民带来了阵阵心灵的冲击。

  804名重度残障适龄儿童“一个不少”地全部接受了义务教育,实现了上海义务教育的“全覆盖”;上海首创的残障学生在普

  通高校的随班就读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力争做到“零拒绝”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

  日前,上海特殊教育工作座谈会再次给与会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计划,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中90%拥有科研课题”……特教园地中朴实的实践,让人们感叹:只占基础教育很小比重的特殊教育,正创造着令普通教育“汗颜”的可贵示范。

  教学:因材施教无所不在

  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教学校没有强大的“升学压力”,学生们只要能够学得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一技之长,甚至只要能够自食其力就“成功了”。但是,在上海的特教学校,记者看到的却是:老师们不断往自己身上“加压”,费尽脑筋地为学生们制订着完全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何金娣的话很有代表性:“一个孩子的成长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命运,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个责任很重很重。”

  因材施教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卢湾区辅读学校一个仅有9名学生的班级,每人拥有一张课程表和一套“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案,学校从学前班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班、脑瘫训练班、职业技术培训班,一应俱全。针对学生们智力发展程度和残疾种类的不同,学校设计了两大类、6种课程表。除了基础型课程表外,个别化辅导课程表中包括了重度多重残疾学生课程表、个别化训练课程表、自闭症学生课程表等。

  而在闵行区启智学校,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固定教师一对一授课,进行恢复训练。对那些瘫痪在床不能到校上课的学生,闸北区启慧学校还派老师到学生家里上课。针对孩子们智障类型的不同,辅读学校也大多编写了个性化教材。

  随之而来的成效同样超出了人们的“期待”。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卢湾区辅读学校70%的轻度智障学生都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杨浦区扬帆学校、闸北区启慧学校的不少孩子还在特奥会上夺得金牌。

  教师:科研引领教学是工作常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并非“精英荟萃”的特教学校,所“产出”的科研成果数量却令人惊讶。以卢湾区辅读学校为例,其90%以上的教师至少参与过市级课题子课题的研究,用科研来引领教学已经成为了上海特教学校的“常态”。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闵行区启智学校校长石筱菁这样形容特殊教育曾经面临的窘况。“只有科研才能带动教学水平的提升”,是特教学校重视科研的最初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卢湾区辅读学校就在“生存教育”的课题带动下,完成了20多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案例报告400余个,发表论文和教育教学案例报告50余篇,并且自编中度弱智教育校本教材72册,发行了8万多册,惠及全国250多所特教学校,并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科研捆绑教学同步前进形成了良性循环。”何金娣告诉记者。但真正让教师们在非常辛苦的工作状态,且并不优越的工作环境中积极投身教学研究的深层动力是自主性的激发,“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他们不仅只是个单纯的实践者,还可以成为一个创造者。”

  为了加强科研的针对性,卢湾区辅读学校的教师们不断创新思路,在区内的每个社区都设立了相应的联络员,而联络员又都纳入了学校的科研课题组中,实现了学校和社会的双向互动。

  师德:文化才是让爱升华的土壤

  与普通学校的教师相比,特教教师责任更大,要求更高。作为特教教师,他们享受不到学子成栋梁、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他们最大的教育硕果,就是看到一个智残学生能够自食其力。但是他们却几十年如一日付出着堪比母爱的崇高师爱,靠的是什么?仅仅是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吗?

  “学校文化才是让爱升华的土壤。”何金娣认为,特教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潜意识中蕴含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那就是包容和重视差异。“我们要教师对学生如此,首先就要对教师如此”。

  “包容,尊重差异”的学校文化让师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焕发。何金娣告诉记者,她曾向对自己发脾气、提意见的教师主动认错,因为“尊重差异,才能将差异变成优势”,她替这名教师创造机会,让他发挥特长,最终这位教师不仅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更依靠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市级学科的中心组组长。

  学校的林老师教学水平一般,但对信息技术痴迷,何金娣顶着反对的“声浪”,毫不犹豫地将学校新建的价值40万元的多感官训练室交给了她,结果林老师不负众望,成为了多感官训练的行家里手,令人刮目相看。

  卢湾区辅读学校的胡媦嫕老师说,特教学校的工作非常辛苦,几乎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便时时刻刻和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一起。“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跳槽?我的回答是这里有我的舞台,有许多关爱我的人,更重要的是领导和前辈们始终默默站在我的身旁和身后,在推着我前行。”

来源:中国教育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