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咨询会上,家长代替学生“出场”,潜在隐患是有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中的损耗、失真。
高考志愿填报是目前广大考生和家长密切关注的焦点,每个家长都在忙着利用假日跑各个学校的开放咨询日,家长慷慨地掏着钱,买各个学校的招生参考资料、有的人缠着学校的招生代表咨询来咨询去,从4月初开始,记者也先后赶场子,参加了多场学校开放日,在开放日上,记者发现,高考咨询存在不少的怪现象。
怪相1 咨询会只有家长到
不管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还是北京化工大学,几乎看不到考生亲自咨询的身影。
“我女儿一模考了480分,请问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城市学院的咨询现场,一位海淀区学生的家长苏女士错把记者当做招生咨询者询问道。于是记者询问苏女士为什么不带孩子一起咨询,“她在家复习课呢,这一个来回,多费时间呀。还不如在家背点英语呢?”苏女士说。其实不光苏女士有这个心理,记者在开放日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调查,98%的家长都表示,孩子学习负担很重,跑开放日这种事情不合适再让孩子跑。
新东方资深职业规划、留学咨询顾问葛文伟表示,在纷繁复杂的大学及专业面前,考生们应如何做出选择,怎样的学校和专业是适合自己并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呢?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自觉地承担起“升学顾问”的角色,为孩子的选择提供指导性意见。
正解:专家建议即使在繁忙的应考季节,也需要让考生有限度地参与。这样不仅可避免家长作为“中间人”,在高校和学生两边传话时造成的信息损耗、失真,而且面对选择,能够使考生有一个严肃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这样的考验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其实学会面对选择和学会选择比选择结果本身有时更为重要。
怪相2 考试没搞清乱报名
在首都师范大学咨询现场,一位考生家长焦急地询问,他们以为报考了这个学校的单考单招的音乐表演项目,还可以改一下报考志愿。这个问题搞得咨询老师哭笑不得。原来这种单考单招的项目比较特殊,考生如果报考了这个项目,他们就不能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而要参加北京市举办的单考单招文化课选拔考试。因为单考单招的项目文化课考试时间安排与全国高考统考时间完全重合,这就意味着考生只能做出一种选择。所以,在选择前,一定要询问清楚。
记者了解到,由于很多家长不清楚高考中一些特殊的规定,就出现了盲目报考的现象。其实很多家长都对单考单招的具体细节不清楚,可是也没有询问清楚,或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先有个着落,争抢着先报个名,等报名后,才发现问题所在,于是很多考生就因此放弃了考试,浪费了学校的招生名额。
正解:一位多次参加招生工作的老师表示,每年都有考生因为没有看清楚招生专业的限制而给考生造成了落榜的现象。比如,有些专业有性别限制,却出现了误报情况;有些专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还照样填报了志愿;有些专业明确说了只接收应届考生,一些复读生照样要去撞南墙。中华女子学院招生咨询负责老师表示, 如果家长和考生稍微细心一下,高考中这些不必要的失误都可以避免了,所以,希望家长要有目的地咨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怪相3 认准一个学校非要上
“请问你们中央财经大学今年招多少理科生?我儿子一模考了570分,这个成绩能不能上你们的金融专业。我儿子在海淀上学,他们老师说这个一模卷子判分严格,老师还说我儿子的这个成绩,相当于去年高考的600分左右,那如果是相当于去年的600分,你们会录取我儿子吗?希望有多大?我就想让孩子读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林业大学咨询会上,一个考生的妈妈询问道。
现场咨询的人表示说,如果要想被录取,至少要高出一本录取线30到50分比较保险。记者在现场告诉这位家长,其实像西南财经大学等外地的财经类院校也很不错,可以让孩子多一个选择。但是该女士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希望孩子能上中央财经大学。我侄女就是那个大学毕业的,现在在一家证券公司,月收入非常高,所以我儿子早就把中央财经大学当作了自己的目标。”记者在现场发现,确定惟一考试目标的家长还为数不少。
正解:专家建议,家长们在帮助推荐专业时,一定要摒弃热门或者冷门的简单判断,而是通过综合分析来选出有针对性的专业。所有的大学都有自己的专业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