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改革阵痛后的一次回归:学制改回三年
2007-04-26

前些年,不少高校为了“与国际接轨”,实行研究生学制改革:三年变两年。这件在当时就引起争议的事情,如今已经显现出严重弊端:两年制“小硕”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成为“六年制本科生”的代名词,并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部透露,该校从2007年起取消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全面改回三年制,在该校读研者想要两年毕业除非在校特别优秀。该校研究生部王文贵书记认为,学制延长是对硕士质量的一种保证,这是一种现实迫切的需要(4月24日《武汉晨报》报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硕士学制重新改回三年制

其实,2003年率先提出研究生学制改革的中山大学,早从2006年开始就对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学制,从“两年制”回归到“三年制”。这些讯息都表明,研究生学制改革遭遇了阵痛,正迫切寻求一次理性的回归。对这样的理性回归,我们抱有乐观的期待,但不意味着回归后就一劳永逸、没有问题。

按理来说,研究生学制改革如果足够谨慎和理性,现在导师、研究生和用人单位都不满意的“三重困境”,原本应该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梳理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前因后果、优点弊端,不仅能引起那些正处于研究生学制改革“浪尖”的高校反省和审视,也会给在研究生学制改革上寻求一次理性回归的高校带去重大启迪。

什么是研究生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本专科生教育很完善,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读大学的机会,那里的研究生教育就成了一种普及性教育;而在我国,尽管扩招让很多人圆了“大学梦”,但能上大学的人还是少数(大概是参加高考人数的20%~30%),于是研究生教育也就成了一种精英教育。中山大学2003年提出研究生学制改革,试图把精英教育变身为技能教育。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掌握更全面技能的人才。

高校的“算盘”,的确打得很好。然而,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在一项重大制度改革、变迁之前,没有通盘考虑,缺乏足够的谨慎与理性,就连试点工作等一些必须程序都被省略了,盲目地“大、干、快、上”。正是政策出台得操之过急,给后来的阵痛留下了重大隐患。另外,既然有意把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技能教育”,又岂能不考虑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可以说,变革措施欠缺民意基础,措施出台的程序欠妥当,是过去几年研究生学制改革阵痛中,高校最该吸取的教训。

“两年制”研究生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培养时间太短,不能保证质量,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现状而言,哪些高校又敢保证花上三年时间,就一定能培养出合格(或优秀)的研究生?跟“两年制”相比,“三年制”会有优势,不过光这样比较太简单,我们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跟上世纪我国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比起来,现在的研究生质量怎么样?研究生质量是不是逐年降低?这种比较,才能暴露出现时研究生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弊端,应该怎么改进。

研究生扩招之后导致师资力量不够、研究生教育太过于功利化等等,已经成为公众和社会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这些弊端,可以说与“两年制”还是“三年制”没有最紧密的联系,但又会严重影响、制约到研究生教育的结果。一切矛头都指向了我们反思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该往何处去?

笔者认为,如何解决国内研究生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弊端,不能单单依靠研究生学制的理性回归。研究生学制改革遭遇的阵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理性回归,不该是一个简单的句号,而应该成为全面反思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和契机。

来源:红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