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大学压力更大?别拿民工的标准衡量就业
2007-04-26

眼下又到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国务院昨在京召开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新华社记者就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专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4月25日新华社)

教育部学生司:用发展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专访中,该负责人说了一段很新鲜的话:“不上大学也要就业,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文化、技能培养,可能就业能力总体上还要低些,那么这些孩子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说它新鲜,是因为很少有教育官员以这样的逆向思维解读目前引起公众强烈不满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观点激荡“不上大学就业压力更大” 真的是这样吗?

乍一想,该负责人的提醒不无道理,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如果不上大学,等待他们的命运要么是种田,要么加入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群体。而农民工找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比起来,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找个工作比登天还难,好不容易找到,常被苛扣工资、拖欠薪水,没有劳动保障,权益被粗暴侵犯着。

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这其中,大学生不是最“苦难深重”的群体,相较于农民工的挣扎与无助,大学生就业那点困难算得了什么?——这是从该负责人的“不上大学压力更大”很容易引申出来的观点,而这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学生该庆幸啦,要安贫乐道,不要怪这怪那的……

细思量,“不上大学压力更大”的说辞有替教育部门推卸责任的嫌疑,它给大学生就业设置了一个极低的标准:比农民工找工容易多了,该知足了。这样的逻辑强词夺理了,因为农民工找工和大学生就业没有可比性,我没有歧视农民工的意思,而是想说:仅从投入产出比看,大学生和农民工就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与农民工找工难相对应的是他们几乎没有金钱与时间的投入,大多数人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全凭一身力气碰运气,如果无法在城里立足,大不了回家种田,对他们来说,不损失什么,谈不上投入产出的问题。大学生就不同了,寒窗苦读十几年不说,仅四年学费对普通家庭就是日渐沉重的负担,在这方面,政府和民间的统计数据都一再证明了高涨的大学收费给民生带来怎样的挤折磨。

记得教育部门前两年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一年花费相当于西部地区农名25年的纯收入,很多家庭为供孩子读大学,可谓倾家荡产,陷入绝境,一再上演的“教育致贫”悲剧在不停敲警钟:大学收费已经严重超过国民承受能力,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投入与产出要对等,在教育投资上,付出了高昂的大学学费,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体面、高薪的好工作。这样的心理乃人之常情,遗憾的是,严峻的就业市场粉碎了大学生及家长的美好预期,大学生擦鞋、当搓澡工等新闻层出不穷,公众能不困惑并质问吗?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很复杂,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之所以成为一大社会热点,引发无数争议,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老百姓高昂的教育投入与低层次乃至低廉的就业形成强烈反差,这个反差很难让人接受。

作为教育部门负责官员,通过媒体呼吁公众要理性教育投资、更新就业观念,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与此同时,不能避重就轻,用一些“新鲜”的说辞,有意无意间将教育部门及大学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负的责任推脱掉。我觉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这名负责人自始至终没有正视并回答公众的疑问:为什么大学收费越来越贵,为什么投入与产出越来越不成正比,以至出现断裂的趋势?

当然,这些问题涉及国家教育投入、教育产业化、高度行政化的高校管理体制消耗大量经费等体制性与政策性的调整与纠偏,不是教育部门一己之力就可完成的,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最起码要拿出正视问题的勇气与诚意,不藏着掖着,也不为自己开脱,而是与公众充分沟通,解聘问题,让大家看到希望。

来源:红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