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标准为何错位
2007-04-25
 

    3月11日,在山西省煤炭博物馆内,两名大学生填写求职履历表。当日,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在山西省煤炭博物馆内举行,近50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万余个,吸引了2万余名求职者,其中,多数求职者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记者 燕雁 摄)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高喊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用人单位和学校教育之间为何对接不畅?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为大学生就业难把脉。

    目前正是2007届大学生求职高峰期,在各地举办的招聘会上,四处可见熙熙攘攘的大学生求职大军。去年在郑州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3万名大学生到场,竟然挤倒了会场的玻璃门,把电梯也挤变形。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

    全国人大代表黄鸣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我们企业每年都有几百个专业性、基础性的岗位空缺,却没有大学生愿意去干。有一年,一共招了5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受不了在一线磨练的艰苦,先后走掉了300多名。”

    来自企业界的代表普遍认为,相对于知识而言,敬业精神、职业素质、沟通能力、亲和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是企业更需要的。一些尖子生从小优越感很强,眼高手低,自视甚高,欠缺团队精神,幻想难与现实接轨。

    全国人大代表徐丙垠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学校分数至上,用人单位能力第一,人才标准错位,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赵彦修说,学校教育应该增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团队精神、个人专长等个性化因素,纳入评价视野,走出“一分遮百丑”的误区。(记者:张晓晶 蔡玉高)  

  不能让大学生“毕业就失业”

    

    资料图片:2006年江苏南京的一场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左图)。

    全国政协委员陈俊亮(右图)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难点问题,不能让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失业”。他呼吁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也希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这一现实问题。(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刘卫兵 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