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鸿沟"破解"倒挂" 求解教育公平难题
2007-04-24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为消除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铜陵无择校现象”、“新郑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等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谋求教育均衡发展的闪亮品牌。

    向农村“开闸放水”,填平“城乡鸿沟”

    我国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客观存在,而填平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已成为许多地方的现实行动。

    2004年以来,河南省鹤壁市通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行城乡教师交流、城乡学校对口支援等,使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施家沟小学位于鹤壁市最偏远的山区,校舍年久失修,学生一度只能在危房中上课。2003年,政府投入加社会捐资近100万元,建起全新的寄宿制学校,市教育局又派来10名优秀教师支教。

    4年来,全市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撤并了186所农村中小学,高标准建设了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优秀师资是制约教育水平的最重要因素。鹤壁市实现了城乡教师同工同酬,把城镇教师下乡支教1年作为中、高级职称评定的先决条件,并建立起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

    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城乡学校“1+1”捆绑模式。成都市武侯区让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并实行“联体考核评估”,把两个学校的荣辱“绑”在一起。由于“考”的是两所学校共同成绩,城市学校必须想方设法带动农村学校发展,把资金、师资等资源向农村“开闸放水”。

    “赶群羊不赶头羊”, 破解“区域倒挂”

    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河南省新郑市坚持用“赶群羊”的方法发展城市教育,让所有学校齐头并进。

    这些地方的做法是,除资金向弱校倾斜外,还把好校长、好老师派到弱校。高中教育均衡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郑模式”的魅力所在。过去,新郑市各中学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率上升、农村中小学生到城区择校增多。

    从1997年起,新郑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乡镇和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将各校初中生人数、巩固率、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成绩等纳入评估。每年中考前,根据各初中综合评估得分,一个乡镇一个分数线确定中考上线名单,再由电脑按成绩排位分组,高中校长抓阄。

    这一改,使“升学竞争”转向了“办学竞争”。高中抓阄均分生源,小学、初中不论城乡,软硬件设施、教学水平不相上下。没有择校现象成为新郑市教育一大特色。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河南省调研期间再次肯定“新郑模式”的现实意义。

    “铜陵模式”的成功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学校倾斜,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从1996年起,铜陵市教育主管部门陆续抽调30多位教学骨干到周边薄弱学校任职,缩小各校间差距。同时实行优质生源资源均衡化。1998年开始,重点中学被要求定向招生,确保在弱校就读的初中生也有进入一流学校的机会,铜陵择校坚冰由此打破。随后,铜陵市教育资源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每年用于薄弱学校建设的教育费附加比例均在75%左右,对示范高中计划外收入调控的20%也全部用于薄弱学校建设。

    地处铜陵城乡接合部的第五中学原是一所薄弱校,现已成为教学水平高、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目前,通过扶持弱校,铜陵市247所学校的教学设施、教育质量等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学校基本没有优劣之分。

    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忠民表示:“教育均衡并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把教育资源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

    资源共享,破解“校际倒挂”

    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浪费现象同时存在。比如说,在许多城市,一方面薄弱校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过剩。如何破解这种“既不足、又过剩”的怪圈?

    北京市东城区对现有教育资源实行“学区化管理”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东城区内10个街道被划分成5个学区,每个学区都有一些优质资源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主管部门要求学校之间拆除“围墙”,优质学校的资源让学区内其他学校共享。按照“学区化管理”的要求,东城区在现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网络平台,优质资源校把“剩余资源”公示于电子网络上,有相关需求的其他学校可上网预订,双方协商确定利用的时间和方式。

    比如,东城区内的北京171中学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同处一个学区的学校,都可以上网预约其实验室、操场等硬件资源和特级教师的课程资源。学区成为优势资源互惠、互利、互补的平台,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在共同发展中获益。(记者 张晓晶 郭久辉)

 

这样的“配额制”大学当跟进

    名校纷纷享受自主招生权,设定的诸多条件,农村学生基本没指望。随着他们“自招权”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孩子进名校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小。今年哈佛大学宣布取消提前招生,理由也是提前招生对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不公平。 >>>详细

    黑龙江省的配额制一石三鸟,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结果:一方面承认名校的客观存在以及其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斩断了借名校乱收费之手;第三方面最重要,它保证了更多的优秀贫寒学子进入高质量学校的平等受教育权利。 >>>详细

 重点高中招生“配额制” 更接近教育公平吗?

   重点高中招生“配额制”并不能真正“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每所初中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比例上一致,就是教育均衡了吗?显然不是。教学质量滞后的学校依然滞后,只不过在“配额制”下,滞后性不再直观地反映在中考成绩上罢了。它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只是以一种人为的结果,掩盖了实质的不公。 >>>详细

来源:半月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