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留守”教师的“奶酪”?
2007-04-23
 


资料图片

    读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让人感触颇多。看着寓意深刻的书名,笔者不禁想起一位教师关于听课学习的感慨。这位乡镇小学的教师细数了自己外出听课学习的次数,市级、县级以上听课学习竟然只有一次,而他自己参加工作却已整整十年!

    现实中确实存在青年教师十年听一课的现象,甚至十几年听一课的也大有人在。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同一所学校中为数不多的教师却是幸运儿,一年中外出学习就有好几次,这些教师无疑是幸福的,专业水平提高不说,还成了吸引众多眼球的骨干。相比之下,一直坚守教学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成了真正的“留守”教师,他们默默奉献,成了无人关注的幕后英雄。那么,究竟是谁动了“留守”教师的“奶酪”呢?

    笔者认为,除客观因素外,学校管理者的主观因素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为了显示成绩,有的学校管理者把外出学习的机会都留给了几名骨干教师。于是,这几名骨干在上级领导来校听课等活动中能为学校赢得一点荣誉,管理者的功利心也得到了满足。二是观念滞后。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是关键,而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则更为关键,有些管理者在观念上认识不到位,与迅猛发展的形势落差太大,总认为只要出几个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就行,其他教师也就无所谓了。这种要“点”不要“面”的做法,害倒一大片,很不利于教师群体的成长,与新课改的相关精神也是背道而驰的。三是对教师了解不够。不少管理者更关心校园的建设,而对每个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一点都不了解或者只了解表面现象,那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一些学校管理者通常是眼里只有骨干教师,其他教师的发展,完全是他们个人的事。

    一直处在幕后的那些教师长期不充电,必然会“营养不良”,教学生命力愈发脆弱,心理状况也可想而知,而其生存状况更令人忧心。有人说,教师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这些“留守”教师的心灵更是戴着枷锁行走,被剥夺了发展权的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拥有学习机会的教师是幸福的,但这种幸福是以牺牲大多数教师的个人发展为代价的。

    其实,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预见到,这样的管理是不能长远的。大多数教师水平偏低,必然成为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新课改的成败也在于全体教师水平的提高。所以,管理者绝不能抛弃“留守”教师,首先必须做到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教师的培训工作。以人为本,把教师看作发展的个体来对待,真正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发展权利,为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做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人。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全面地了解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学科分布和年龄情况,营造宽松的氛围,拉近与教师的距离,真诚地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从实际校情出发,从教师的发展能力出发,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着眼培训的高效和实效,做到人尽其才,引来源头活水,为教师增加“营养”。第三要创新工作,变革培训模式。外出学习培训的方式固然有效,但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的资源,要注重校本培训,形式可以是教师结对培训、互动培训,等等,如可以组织外出听课学习的教师对“留守”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外出听课的教师千万不能“一听了之”,否则,浪费了资源,也留下了遗憾。这样,要“点”又要“面”,才能“幸福一大片”。(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小学 李亚东)

来源:中国教育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