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博士撰文感叹:10年之后博士与白菜一个价
2007-04-23
“人生的路呵,为何越走越窄?”这声无奈的长叹,出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青年》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价值体系面临重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长叹引发了当年与人生发展的大讨论。

    时光流转,20年后的现在,这声叹息却再次成了时下很多本科生甚至博士生们的心声。原本从小到大花了几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短短几年间彻底坍塌。我们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春天里”的新一代,以前是多么坚信“上大学,读博士!”的信念啊。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上辅导班,琴棋书画样样要通;牺牲了很多欢乐时光,就为了上个重点中学;埋头习题集,熬成近视眼,上个好大学。但最后走出校门时才发现,“生命中真的不能承受博士之轻”。

    我学的是理工科,三年读博期间,很多时间都在帮导师做一些“低级”的事:翻译书稿、写课题申请报告,或者出去拉横向项目。一项项忙过来,反倒是自己在学术与科研方面疏忽了。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在国际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或者国内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否则不予毕业。常常,论文的压力让我整晚失眠。而比其他同学幸运的是,最终我凑够了论文数量而获得博士学位,但我的学基础学科的室友却因为论文问题而不得不再延迟一年毕业。

    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待到毕业那一天,招聘会上放眼一望,密密麻麻小山似的人头,手中捏着的文凭已经和白菜一个价了!博士人生正如《中国青年报》上那位老兄所说,读着读着就读进了“垃圾桶”。

    耳闻那位大四学生成为“全球副总裁”,在感慨社会价值变迁的同时,我也在为自己拘泥于一种陈旧的学术思维而反省。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以及对自我认识的不足,正在将我的人生变得愈来愈“轻”。而吴莹莹的故事,虽然被媒体放大了效果,但她也给我了充足的启示。 (物理学博士 陈晓同)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