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中央台《社会记录》节目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河南郑州中原区秦岭路小学的一堂课上,学校播放了“妈妈分娩录像”,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母亲生产的疼痛和辛苦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据校方领导介绍说,这个大胆的教育想法,缘于此前郑州街头发生了一起女儿打妈妈耳光的事件。学校想用“震撼式”教育方式,来教孩子要有感恩的心。对该小学的做法,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再认真琢磨一下,觉得有些别扭和不妥。
节目画面重放;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二年级3个班的同学整齐地坐着,教室大屏幕上显示这堂课的主题是“感恩教育”。任课的老师说:“前几天郑州街头发生了一起女儿打妈妈耳光的事件,今天我们来看一场分娩录像,让大家感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感受妈妈的苦痛。”同时,学校还邀请了十几位学生家长一起观看。录像从妈妈怀孕开始一直到实行剖腹产。当录像里出现剖腹产的画面时,教室里到处都是惊呼声、唏嘘声。
对学校的这一做法,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些不合适。因为首先这分娩的场景太血腥,小学生还那么小,面对7、8岁的孩子看了肯定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其实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假如有必要那也应该把观看“分娩录像”融于感恩教育活动系列之中,做到前有铺垫,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后有总结,让学生有消除恐惧心理。这样,学生就自然不会感到血腥,也不会觉得象是在看恐怖电影了。
另由于中国式教育对性知识、分娩知识涉及得很少,甚至是比较避讳的,小学生(特别是7、8岁的孩子)本身的好奇心又强,看完录像后,知道了自己是怎么出生的知识后,可能又会问出生之前是怎么存在的。这时候对孩子的解释就涉及到了两性知识,如果解释得不好,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概念混淆。个人认为感恩教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贯穿,多采用平和的形式进行。
在此节目中,其中也连线该小学校长,他说“由于在学校里老师经常教孩子要有感恩的心,但回到家后受到家长的溺爱,学生很快就会忘了在学校受到的感恩说教。所以如果经常采取一些震撼的教学形式,能给学生心里留下很多痕迹,时间长了,他们也就能牢记一些做人的常识了。”对此说法我更不敢苟同。因为首先无论那种感恩教育方式,不能拿孩子做实验品。他(她)们还小,还很单纯,没有定力,弄不好,一不小心,会给他(她)们带来严重地心理障碍,谁知道看完录象后,有多少孩子做噩梦,又有多少孩子需要去看心理医生?
个人认为学校对孩子时常进行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也是必须的,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的培育,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甚至是不仅仅要贯穿整个小学期间,在中学、高中、大学,以至于整个人生中,都应该进行感恩的教育。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家长、都应该有所作为,并不是一次所谓的震撼教育、观看妈妈分娩教育就能达到感恩教育,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难以凑效,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
【新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