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师为何不读书?(图)
2007-04-13
 记者近日在上海等地采访时发现,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见4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资料图片


  当社会有识之士关注并忧心于中小学生除了教材教辅不看别的课外读物时,没承想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把读书当成奢侈之事。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现状呢?我想与下述缘由难脱关系:

  一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现行的价值取向和考试体制,把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聚集在考试之上。谁都知道,升学率成了如今学校“品牌”的最高标准。一个学校的升学率高,就意味着这所学校在教育市场上有了生源通吃的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尖子生(家长)慕名而来,从而具备收取高额择校费的基础条件。周而复始,一旦形成“马太效应”,即可为学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功利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带给老师从容不迫的读书心境和读书时间。

  二是书价昂贵的自然结局。现在的书籍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好。伴随着装帧质量的提高,书的定价也随之飙升。一本书动辄三四十块,常让人望而却步。试想,中小学老师如果也被看病、养老、住房等诸多问题弄得忧心忡忡焦头烂额,谁还会大大方方掏出带着体温的铜板购买书籍呢?

  三是选择多元的客观影响。如今资讯发达、媒体多样,生活节奏变快和价值取向多元,必然使传统的读书方式受到挑战。同时由于全民娱乐化的影响,势必导致“书香”淡薄、阅读式微。

  可是,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启迪他们的心智?更不用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的要求。

  古人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的道理,“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教师不读书不仅是面目可憎,而且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来源: 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