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一流”收费却没有“一流大学”
严循东 2007年4月11日
● “一流”的收费
“我女儿上清华大学时,每年学费几百元,现在学费涨到几千到1万元,差不多涨了20倍!除了学费,还有住宿费、书费、饭费等,别说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就是城市里一般家庭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重庆报告会举行首场报告,中科院院士夏建白炮轰高校学费太高,涨得太快。
● 没有“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这个榜单从1207所世界各国的大学中评出。在排名前10位的大学里,除了日本的东京大学之外,其余9所全部来自美国,代表世界大学的顶尖水平。而北京大学排名192位,清华大学排在196位,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100位。
记者了解到,我国没有一所大学进入排行榜前100名。在前400名中,我国大陆地区占8所,分别是:北京大学(192位)、清华大学(196位)、浙江大学(248位)、上海交通大学(252位)、复旦大学(257位)、南京大学(271位)、中国科技大学(273位)和吉林大学(382位)。中国台湾进榜的前三名为: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分别排在第135、295和387位。香港大学(149位)、香港中文大学(198位)和香港科技大学(286位)则排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前三位。
● 中国大学的问题比排名要更靠前
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这份榜单上,前400名的世界大学中,大陆有8所大学入选,其中吉林大学以382位的排名位居8所大学之列。就是这所大学,在一个月前,以公布高达30亿元的扩张负债,引出了所谓中国高校破产一说,而普遍的高校不良负债,已经成为严肃的公共议题受到广泛关注,由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资产清查也随即在全国展开。这正是当前中国大学体制困境与排名现实的最好写照。一方面,是政绩激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理性扩张,令大学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其他资源上,都不得不更深度地依赖政府行政权力,从而使大学的前途无日不在行政化、官场化的不明道路上。另一方面,各类虚实难辨的大学排名,为行政主导下的大学发展,提供了同样虚实难辨的“合理”依据。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科学评估上的大学排名一直颇有争论,大学行政当局却无不乐意选择那些漂亮的排名,在各种场合藉以自夸。在此情形下,真正关乎大学命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学术与教育体制问题,却一再敷衍错过。
● “一流”的收费与“没有一流大学”形成对比
两条有关高校的新闻,“对比”颇为强烈:一是近10年我国大学学费和住宿费人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以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支付能力计算,是世界大学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新华社4月10日报道);一是按照一份“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的榜单,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100位(《中国青年报》4月9日报道)。
大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账,可能另有算法;任何“排行榜”,也未必就要当真。但是,中国大学相对收费“一流”而办学水平却不“一流”,应该是许多国人的共同“感觉”,这至少让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大学生和家长们感到不公。
矛盾的是,一边是高收费,一边却是很多高校在“喊穷”。这里面当然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筹款渠道狭窄、募集捐赠乏力的原因,因为靠收学费是没法支撑学校运营的,国外著名高校也大抵如此。但中国一些高校的“花钱”方式和价值取向,终归是值得检讨的。
“升格”,需要装点“门面”;迎来送往,也是不小的开支。楼堂馆所、观光电梯……许多被广为诟病的“形象工程”,在高校一样也不少。今天不少高校似乎越来越功利化和行政化,在对利益的算计中,“铜臭”让人文与科学的殿堂蒙羞。
建设一流大学,当然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需要国家的投入,需要学生的学费,但关键点绝不在此。抗日烽火中的西南联大,校园破、师生穷,日本鬼子的飞机还经常来炸,却无碍拥有大师,并且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不少真正的大师。因此,强烈建议高校管理者不要再以“为建设一流大学取经”的名义去国外考察了,好好学习、追思先贤们怎样办西南联大,自会找到答案。至少,省下出国考察的公款,也能为学生减点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