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呼唤“绿色GDP”
2007-04-05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先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核算体系——“绿色GDP ”。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GDP 的大小和增长率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有人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就是硬道理”。这种肤浅的认识使我国在取得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自然环境也遭受巨大损失。这样,现在的GDP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因为GDP在计算国民财富时不计质量好坏,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对看不见、不能价格化而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摒弃在外,致使目前所得出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来获得的。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们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我国北方有一半城市、南方有1/3以上城市二氧化硫超过标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70%左右;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2%;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我们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制约愈来愈严重,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讲求生产效益的时候了。

由此,我联想到目前通过统考分数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做法,与当前经济上的GDP崇拜相类似。这种统计考核方法不研究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研究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研究考试内容的合理性,不结合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只看分数,而不去衡量、研究分数背后的东西。

还是让我们探讨一下这种评价方式所导致的几种现象吧。

一、学校教导处不仅要花大力气研究教学,还要花大力气研究教研员的出题“路子”。正如毛泽东所言:考试“以学生为敌人”。那么,与教师、学生荣辱与共,处于同一个战壕的教导主任们就要把教研员们当作假想敌人,研究教研员们的“战略战术”。如果没有把教研员们的出题“路子”摸准,就无法做到“知己知彼”,学校教学上恐怕就要遭受一场“滑铁卢战役”,一学期的工作就要“前功尽弃”,汗水白流。

二、学校无法考虑教师在沉重的压力下,不良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品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品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品格。” 但很难想象,一个处于繁重的工作、心理压力下的教师会有一个良好的品格,会对学生有一个好的影响。但为了成绩,学校就顾不得这些了,“一俊遮百丑”嘛! 据一些资料报道,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有61.23%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另据辽宁日报2004-12-6发表的相关文章报道:目前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比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等方面;主要症状为缺乏耐力、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缺乏决断能力等。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三、教师在“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理念下,为了考分,可以做出一些由损教师形象的事。具体表现有以下形式:1、考试时,“动员”学困生得病,想办法到医院开病假条而“合理”缺考;2、考场上排座位采用“两个和尚夹一个秃子”的做法,两个学习优等生夹一个学困生,并事先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变相鼓励学生抄袭;3、不惜打碎学生的自尊心,想办法把学困生纳入“弱智生”的行列,从而使学困生的成绩不纳入统计之列;4、平时想尽办法把学困生逐出班级,让其转学。

四、学校不考虑学生近视率等身体素质的降低,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工具。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眼镜大国”。我曾经与一位校长谈话,我说:如果用学生近视率提高5个百分点的代价,换取学生试卷成绩优秀率提高5个百分点,这个交换你做还是不做?他说:我做。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但在这位校长心目中,试卷成绩的优秀率一定比多几个近视眼重要得多,因为考核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不看身体素质的。据一些人士文章议论,我国在奥运会上虽然是“金牌大国”,但实际情况却是“体育小国”,国民体育素质,尤其是学生体育素质堪忧。

五、学校不考虑学生厌学而引发的心理变化及对其将来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我们教育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关注,很多教师只研究作题的多少,知识量掌握的多少,而不研究教学的艺术。我们的教学是迷信“权威”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想象、创新的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烦学习。所以,一旦学生走出校门,就再也不愿拾起书本,更谈不上终身学习了。

六、学校无法考虑其一些做法对学生诚信意识、规则意识、法制意识的影响。有些文章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时,常把学校忽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从而导致许多未成年人不学法,不懂法,稀里糊涂地走上犯罪道路当作一条重要原因。殊不知,有些学校何止忽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而且是带头做违法违规的事。有一所学校的学生曾经问我:您是老师,您说我们每天早晨6点到校,晚7点放学,上级来我校调查,学校让我们说早7:40到校,晚4:30放学,你说这是诚信吗?是依法治校吗?我无言以对。我们的学校领导在表扬老师起早贪晚的同时,考虑到任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并指鹿为马的做法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了吗?我深切地感到在中国建设诚信社会、法制社会难度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好比一条河流,水源都受污染了,还能指望中下游清澈吗?

以上略举几种现象说明,如何科学考核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已经不单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大事。如何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学生,如何确定“好”学校,“好”学生的标准,已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和那些华而不实的经验上,而应该踏踏实实的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惟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因此,教育也应该引入“绿色GDP ”的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已经承受不起这种不讲求育人效益的教育了。

还是让我用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泰斗——爱因斯坦的话作结语吧:“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行动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作法摧残学生的健康和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和工作,他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腾讯教育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