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辞职修车,是创业还是炒作?
严循东 2007年4月4日
董冰,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辞职前是清华大学党委保卫部副部长,校保卫处副处长,享受处级干部待遇,在北京有房有车,前途没有任何担忧。但是,他选择在苏州修电动车。
如今,董冰蜗居在苏州一间8平方米的出租房里,每天骑着花30元钱买的自行车奔波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他的房子被抵押了,创业一旦失败,他和母亲或将居无定所。董冰在“逆向而行”。
他说“北大学生卖肉”是被动的,“清华博士修车”是主动的,他没有给清华丢脸。面对质疑,他说打出“博士”的招牌,不是炒作,是资源合理利用,他认为,捧他的是媒体,杀他的也是媒体。博士修车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一名堂堂的清华博士生,放弃自己已有的优裕的生活条件跑到苏州干起了修理行业。在常人看来,不管是其身份,还是这种选择,都难以置信。毕竟,修理工与知名学府的博士生存在着太多的差距,两者难以有机的融合。
那董冰从清华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董冰说:“2004年7月份,我加班到晚上看到一个文件,意思就是我这样的干部如果继续读博士就只能拿一半的工资了,当时我的工资是6000多元,交完税后是5000多元,除了给家里补贴以及定期还债外,还有房贷和自用等,平时自己根本没有攒下来钱,这样如果我读博士的话,我就要自己倒贴钱了,我的生存模式就不成立了,我必须要考虑另外一条路了。那就是创业,当时我就决意辞职。”
然董冰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面对师生们的不解、面对社会的不解,甚至面对母亲流泪地下跪,他都执拗地做出了这个被人称之为“愚蠢”的决定。李嘉诚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想创业,就应该做一件天塌下来都能赚钱的事情。”董冰便是如此。创业不能留后路,唯有背水一战,他不但辞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职位,而且卖掉了自己房子,以求在创业路上最后一搏。
与记者交谈时,董冰说自己是个中国教育的特例,是个反向思维培养出的精英,在学生时代,他第一个与家里“断绝关系”,第一个去炒股,第一个去拉广告,他就创下了所在学校的三个历史第一,都是为了赚钱。
清华博士生当修理工,对清华来说并不意味着丢脸。尽管清华培养出的都是高学历、高知识人才,但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绝不可能人人都会按着学校的培养模式走下去。不管干什么,只要能够有所成效、对社会有所贡献,这就是对学校培养的一种回报。正如董冰自己所说的那样,“北大才子卖肉是被动的,而我的选择是主动的”。相信,有了这种主动的创业激情,创业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平坦,这也符合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而且,董冰的这种主动选择,对当前莘莘学子们的就业提供了可鉴的范例。时下,众多大学生为就业难而头痛,尽管这有多方面原因,但不排除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自以为满腹经纶,看不起低职位的工作,一味地强求自身的学识价值与社会就业价值对等,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董冰的选择说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改变就业门槛观念,在拚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清华博士生当修理工,这并非知识掉价,更非人才浪费。只要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博取了一片天地,就是一名优秀的清华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