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顶着整个家的“留守妇女”
2010-08-30 来源: 梅州日报
[社会调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沉重的字眼。
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我市虽对留守妇女的数字未有具体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农村妇女中的比例正逐年增多。以大埔县大麻镇附麻村为例,有留守妇女的家庭就占了总户数的40%。
这些独守家园的女人,在守望幸福的同时,又品味着怎样的酸甜苦辣?
从“半边天”变为“顶梁柱”
炎炎夏日,记者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了大埔县银江镇坑口村的何女士家中。举目环顾,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残破不堪。墙壁上布满的裂缝似乎在诉说着这家人的贫困与艰辛。何女士今年40岁,家里有三个小孩,最大的读高三,最小的读小学六年级。丈夫8年前跟村里人到梅城建筑工地打工,从事最辛苦的体力劳动,月工资才1200元左右,能寄回家中的很少。
“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起床给全家人烧火煮饭,然后下地去干活,再挑两桶尿水浇菜,到了吃饭时间又得到后屋锯木材烧火。”何女士说,“平时还不觉得怎样。但到了农忙季节,就得不分白天黑夜收割、插秧,经常累得直不起腰。那时候每天基本上要干10多个小时的农活,人确实有些吃不消。”很多本应该由家中男人干的活,现在都落到了留守妇女的肩上。她们已经由曾经的“半边天”变为家里的“顶梁柱”。
据了解,由于大多数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都很低,又要同时兼顾家庭,故只能从事耕种、饲养等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劳动。她们辛辛苦苦忙日忙夜,也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
健康受损听之任之
从曾经的“半边天”变为家中的“顶梁柱”,留守妇女无论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负荷。这些负荷也给她们的健康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和关节疾病。长期的性压抑也使女性身体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影响了生理健康。
“现在最怕的就是生病,看医生买药,几十块钱很快就打水漂了。如果得的是小病,如发烧感冒之类的,能挨就挨。实在挨不了才去看病。”兴宁市罗岗镇的刘女士说,“去年的一天,干活的时候突然轻度发烧,以为没什么事,过几天就会好。后来,病情越来越重,第二天早晨醒来发觉头痛,四肢无力,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去找医生。”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留守妇女表示 “病不起”。一方面,一旦生病,家务无人操持,孩子老人无人照顾;另一方面,生病的成本太高,尤其是对于那些连维持最低生活标准都困难的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对于很多农村妇女包括留守妇女来说,除了盖房子、为儿子娶媳妇以及子女教育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外,其余都可视为小事。因此,很多留守妇女身体不舒服都不愿到医院看病。尤其是妇科疾病,基本上是听之任之,而一到医院看的时候,往往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市妇联副主席刘红茹告诉记者。
独身在家易受骚扰
由于家中男人常年在外,只有老人小孩在家,留守妇女极易受到一些骚扰,自身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梅县城东镇的苏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穷得叮当响,身有残疾的老公不得不到佛山亲戚开的店里打工 。“有时候我的农活比较多,有些男人来帮忙,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什么难听的都有。幸亏我老公信任我,不然我真的跳到黄河也洗不清。”除了“人言可畏”外,苏女士还经常遭到一些不怀好意者的性骚扰。“我家的猪栏离家比较远。因为怕猪饿着,我每天晚上十点多都要去给猪喂食。去的时候常有人想骚扰我。我很明确地表示我不是水性杨花那种人,但他们不听。后来没办法,我只好随时准备好铁棍来保护自己 。”说到这,苏女士忍不住流下辛酸的眼泪。
与何女士同村的28岁的刘女士也有类似的经历。“有好几次,半夜电话响,我一接电话,对方又挂掉。一晚上要反复好几次,吵得人心烦意乱。后来我调查了一下,打电话过来的都是村里的光棍。没办法,遇到这种情况也不敢跟家人说,怕误会!平时也不敢随便跟村里的年轻男性讲话。”
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善良、保守又缺乏法律意识,她们大都不愿意向别人提及所受的屈辱,发生什么事只会埋藏在心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
教育子女力不从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所有家长的最大心愿。然而,如何教育子女,对于留守妇女来说,却常常是力不从心的事。
“我每天干活都干到晚上六七点。孩子们无人看管,放学后都不回家做作业,经常在外面疯玩。因为怕我发现,就在我回家之前赶回来。如果不是邻居闲聊时告诉我,我还被蒙在鼓里 。”平远县仁居镇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家里的各种劳动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根本无暇管教孩子,再加上自己文化水平低,只有小学毕业,也不知从何教起。因此,一些对子女教育感到迷茫的留守妇女唯有通过打骂来实现教育的目的,但往往适得其反。五华县华城镇的黄女士的儿子今年15岁,因为读书不用功,成绩很差,早早就辍学了。黄女士又急又气,却别无他法,只得通过打骂来教育孩子,不料儿子反而产生逆反心理,母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最后黄女士的儿子在一些不良社会人员的教唆下,沉迷于电子游戏不能自拔。精神空虚单调乏味
这些留守妇女最开心的日子,是逢年过节一家团聚的时候。而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她们必须忍受爱人不在身边陪伴的寂寞。受访的留守妇女反映,累点苦点不算什么,而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最痛苦的。
“孩子刚出生时,每晚哭个不停,丈夫又不在身边,总觉得内心很孤独,很无助。所以自己经常躲在房间里暗自落泪。”大埔县银江镇坑口村的刘女士说。不仅空虚,许多留守妇女还担心丈夫在外面会忍不住寂寞沾花惹草甚至抛妻弃子。丰顺县阝留隍镇某村的江女士说,隔壁村的一个江姓妇女在丈夫打工的10多年间,一直勤勤恳恳操持家务,企盼着夫妻团圆的日子。谁想到丈夫一回来就伪造了一份“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当地村委会证明,想和她离婚 。“人一接触外面的花花世界,心就野了。我们也担心这种事情会落到自己身上。”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留守妇女空闲时间都比较无聊,一般就靠串门、打牌、聊天来打发日子。有一小部分人甚至会迷上六合彩。大埔县大麻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支书说:“越是穷,她们就越想通过赌博来赚钱。越是精神贫乏,她们就越想通过赌博来寻找乐趣。”
给一点帮助,给一点希望
“留守妇女”,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群体的问题已引起市妇联及市妇女维权站的关注。这些机构正在着手调查研究,以改善她们的生活。
市妇联副主席刘红茹几年来一直关注着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态势。她认为,“留守妇女”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没有一技之长,在为孩子和老人硬撑起一片天空的同时,内心极度渴望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她认为,目前,要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要努力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在当地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第二,要关注“留守妇女”健康。至目前市妇联已多次组织医生下乡,免费帮助农村妇女进行身体检查,并且把下乡免费体检的名额从去年的2000人上升到今年的3000人。同时致力于将妇科检查项目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在村组(社区)建立健身场、文化站、阅览室、活动之家等文体场所,组织留守妇女参加腰鼓队、健身表演队等文艺组织,编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节目,丰富文化生活,为留守妇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四,要关注留守妇女教育子女的问题。目前市妇联已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下乡去开展讲座,成立“家长学校”,帮助留守妇女寻找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