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说,高级职员不是非要打领带,穿西装,拎着笔记本。
董冰,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辞职前是清华大学党委保卫部副部长,校保卫处副处长,享受处级干部待遇,在北京有房有车,前途没有任何担忧。但是,他选择在苏州修电动车。
如今,董冰蜗居在苏州一间8平方米的出租房里,每天骑着花30元钱买的自行车奔波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他的房子被抵押了,创业一旦失败,他和母亲或将居无定所。董冰在“逆向而行”。
他说“北大学生卖肉”是被动的,“清华博士修车”是主动的,他没有给清华丢脸。面对质疑,他说打出“博士”的招牌,不是炒作,是资源合理利用,他认为,捧他的是媒体,杀他的也是媒体。博士修车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对话博士生一 生存模式不成立了 决意辞职
记者:从清华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董冰:2001年,我把父亲接到北京一家医院换肾,我记得特别清楚,由于医院的问题,父亲在治疗中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我连与父亲最后的交流机会都没有,成为我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
尽管后来经过三年的官司,终于让医院承认了错误,但是对于父亲和母亲,这种伤害已经难以修复了。在那时候我们全家差不多还有十多万的外债。
2004年7月份,我加班到晚上看到一个文件,意思就是我这样的干部如果继续读博士就只能拿一半的工资了,当时我的工资是6000多元,交完税后是5000多元,除了给家里补贴以及定期还债外,还有房贷和自用等,平时自己根本没有攒下来钱,这样如果我读博士的话,我就要自己倒贴钱了,我的生存模式就不成立了,我必须要考虑另外一条路了。那就是创业,当时我就决意辞职。
■对话博士生二 母亲当时就哭了 差点跪下来
■大学·赚钱
“我算是学校第一个炒股的”
身体微胖,戴着略厚的近视镜,休闲西服,休闲鞋子,手里握着扳手正在与员工们交代着什么,这就是董冰。
与记者交谈时,董冰说自己是个中国教育的特例,是个反向思维培养出的精英,在学生时代,他第一个与家里“断绝关系”,第一个去炒股,第一个去拉广告,他就创下了所在学校的三个历史第一,都是为了赚钱。 董冰说,自己应该算是国内学历最高的修车匠了
记者:按道理说,你在清华大学工资是不低的,你父亲走了以后你如果在清华继续工作的话负担比以前少了,最起码有一个固定的收入还你这个债,创业是有很多风险的,你为什么选择创业这条路?母亲理解吗?
董冰:我是7月22日晚上递交的辞职信,可以说是半夜辞的职,辞职前并没有告诉母亲,回去后我和母亲说了,母亲当时就哭了,差点跪下来,想想我年纪不小了,还没有结婚,现在这样稳定的工作又辞了,我母亲当时是哭着求我,说你不要辞职,当时我怎么回答母亲的,不记得了,依稀记得只是说对不起,还说没事的,很伤感。我觉得开弓没有回头箭,因为我觉得如果做一个企业的话,是要给企业安排很多后路的,所谓狡兔三窟,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业者是不可以给自己留后路的,我当时跟我母亲说,不管怎么样,我必须把我所有的后路全部斩断,这样我才有可能成功,但如果我留着后路,我就一定不会成功。
■对话博士生三 惟一的房子被用来抵押借款
记者:那你后来又怎么决定到苏州修车的呢?虽然身为清华的管理干部、博士生,是否考虑过市场不一定买账?
董冰:记得李嘉诚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创业,就应该做一件天塌下来都能赚钱的事情。”所以我就想到以修车为切入点,从最实质最直面老百姓的事情做起,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这个创业项目就是《AR电动自行车电池4S店》。
我一直认为行业没有贵贱,中国的修车业现在仍然还是20年前的情况,而很多创业机会恰恰就在这些传统行业中,至于市场是否买账关键还在于自己的理念是否与现实合拍。父亲教导我,顶天立地就是要切合实际。
■对话博士生四 “临时抱佛脚”考进清华读研
博士生老板招不到大学生 打“博士”牌是合理利用资源
记者:前段时间曾出过北大才子卖肉的情况,现在又出了个清华博士修车,人们不禁会把你们相提并论,你怎么看?
董冰:我认为和北大才子卖肉是绝对不同的,那位学生卖肉是被迫无奈的选择,恰恰相反,我修电瓶车则是主动选择的职业,如果一个著名学府毕业学生连自己都养不活,那他自己也要反思自己了,我为中国的传统行业升级努力,也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智慧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改变中国老百姓享受更好服务的状况,我绝对没有给清华丢脸,我希望清华将来能以我为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是在靠着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创业,应该算是自强不息吧,干的又是最基础最为老百姓服务的实事,还能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发展中国的服务业,也应该算是厚德载物吧。
现代快报
出自名校的异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