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争做足疗工看高等教育
严循东 2007年3月29日
3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了“新疆300名大学生争做足疗工引人瞩目”一文,文章中讲了新疆一家足疗公司给大学生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工资单:文秘、收银等月薪1300元起,足疗、刮痧等技师、学徒月薪2000元起,在招聘会上仅一天就收到了300余份简历。不少人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大学生成了足疗工,简直就是浪费人才。但也有人认为生存第一位,有钱赚就好。
人们的争议乃至质疑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中国传统的思维理念上分析,“大学生”与“足疗工”的确是不能同类而语的。所谓的“人才浪费”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种选择意味着大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工作中用不上。
只不过,当我们质疑这种“人才浪费”的时候,也得正视另一个现实:即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不完全合拍。大学一味地扩招,培养一些研究型、知识型人才,而社会当前更需要一些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
这就看出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专业设置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这方面我不想多谈,专家们自然会去研究。
但要解决目前结构型就业失衡,需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招生,适当限制当前的高校扩招势头。这方面江苏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增加了不少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弥补了传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不足。
既然目前高等教育结构型就业失衡,造成了大学生争做足疗工这一现象。但对一些已经毕业而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来讲,最现实的还是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在众多工种面前寻觅可以让自己发光、发热的实践机会,多学习一们技能。要知道,不管是环卫工、擦鞋匠还是如今的足疗工,他们与白领或机关干部一样,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他们的职业和其他行当一样光荣。
从大学生争做足疗工,也不能看出这是我国的高等教育 “关门办学”与“开门收钱”所造成的后果。“关门办学”,造成大学教材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专业设置落后于时代。专业往往与教材同进,在教材半个世纪不变的情况下,指望专业设置与时俱进,实为奢想。其三,则是办学与实践脱钩。媒体曾有报道,南京一女孩,花了5万元,学了5年计算机,竟然连软件都不会装。学生就业难,与这一“关门办学”模式不无关系。
在大学生就业出现种种问题的情况下,我期待政府出台更为有力、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而不要一味地让大学生去干一些“技能型”的活儿。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