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真正的兴奋剂
2007-03-23
真正的“兴奋剂”是应试教育

  记得小时候,中小学校的体育场上粉刷的标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那时,学校和学生都挺重视体育课,或许是资讯不够发达的原因,反正那年头还没听说谁在体育考试中晕倒的新闻。然而,最近几年来,这类新闻却不断见诸报端。昨天《信息时报》就以“中学生发贴寻兴奋剂”为题报道称,因为今年广州中考体育考试项目首次由200米取代50米跑,结果在不少初三学生中引起恐慌。
    
  真是可怜天下学子心。为了通过体育考试,提高中考成绩,进而谋求一席难能可贵的重点高中学位,这些毛小伙竟然想到依靠兴奋剂之类的药物应付考试。不需医生善意提醒,深爱体育比赛的中学生,特别是男同学,可以说没有几个不对兴奋剂的副作用略知皮毛。所以,解读这样的新闻,肯定会有人为初中生体质之弱惊叹,更会联想到几年前的《中日夏冬营的较量》的争论而忧国忧民。当然,这是该现象的一个思考方向,但是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以高考为代表的选拔式精英教育,几乎成了教育发展的惟一趋向。初三学生,之所以想靠兴奋剂提高中考成绩,就是想通过一条红线:考上重点高中,进而考入重点大学,以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长期以来教育制度以升学为导向的结果。显然,在家长和学生的眼里,这条红线每个节点都深深地打上了“重点”的烙印。在很多地方,重点学校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名词,主要标志就是升学率高,考上大学的机会更多。学生对重点学校的追逐,集中折射出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折射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而这些才是问题的根本。
  
  同处一个地方,不同学校间差距有着天壤之别,越是“重点”,优秀教育资源越是集中,进而逐渐拉大原本的差距。这种教育资源的失衡则为应试教育“火上加油”。而对背负学习重担的学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为了能上“重点”,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代价换来的是择校热和教育乱收费的愈演愈烈,以及“教育补品”经济的火爆。比如,去年就有媒体披露,为了小孩能考上重点学校,重庆一对父母让好动的女儿服用兴奋剂达8年之久。由此可见,兴奋剂跟应试教育的因缘际会,并不是头一回了。如果更深一层说,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指挥棒下,在“重点”红线的诱导下,应试教育才是一副真正的兴奋剂。
  
  实际上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信息时报》3月19日报道,有关方面对越秀区部分中小学师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时发现,学生感受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分别有19.4%的小学生、28.9%的初中生、36.8%的高中生“夜里睡觉总想着明天的功课”;41.5%的初中生、62.7%的高中生“很容易疲劳”;41.7%的高中生“经常想大声喊叫”。这也就不难理解,广州体育中考由50米改为200米的跑步,仅仅相差150米为何就搞得人心惶惶了。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句空话,“体美劳”早就沦为应试教育的附庸和点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创新精神,在某些人看来,早已让位于升学率。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来源:信息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