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教育要走出模式化误区
2007-03-21
很多年以前,有许多人呼吁为学生减负。但令人扼腕的是,我们中小学的境况,十几年来没有多大变化,学生起早睡晚的境况依然如故,学生的负担与以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使孩子上重点学校重点班,家长不仅缴纳高昂的学费、赞助费,还要千方百计找门子、托关系,重点学校、重点班成了莘莘学子们向往的“圣地”,为使孩子考上名校,家长不惜血本陪读。这些问题折射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当引起反思。

  今天,倡导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未始不是一件好事。然而,我们在素质养成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模式化教育。而压抑个性的教育模式化,违背了人才培养的规律。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必然要求具备特殊的秉赋和鲜明的个性。模式化教育限制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千人一面,同归平庸。

  回顾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从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到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讲求时务,风气渐开,科学民主的倡导,序幕亮丽,初露辉煌。大学堂里,特立独行之士,异想天开之伦,比比皆是。正因人才辈出,才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诞生。

  大学没有特立独行的教授,没有异想天开的教授,没有教授的逸闻趣事,很难想象,上世纪上半叶能出现那么多优秀人才以及科学、文化繁荣的景象。

  “因材施教”这个古老的原则,充满了教育的科学精神。它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尊重个性,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纵性情。有人说“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如果说,这是提醒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换位思考,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如果只是为了证明一切过错都来自成人社会,否定传统的立身处世的价值取向,让孩子们完全自由选择,将是非教育的危险的口号。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有人提出“无导向教育”,主张孩子自我抉择。他们认为,孩子们只要得到尊重,自尊就能抵御一切不良表现,如毒品的诱惑,不负责任的性行为……“无导向教育”的实践,实际上开始了一场灾难。

  殊不知,自尊应来自问心无愧的道德行为。尚不具备分辨能力的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降低道德意识和道德要求,极易接受自私利己合法化的观念,误入歧途而不返。“无导向教育”的倡导者,最终否定了他们的实验。

  教育开启智慧,启发美德,而道德则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教育目的准确而又明快的阐释。美国有位校长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每当新教师入校时,他总要致函表达他的请求,他描述自己在集中营中看到的景象:“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常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不是创造常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这位校长惊心动魄的请求,是高度社会责任心的表达。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我们要还青少年自由活泼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成长不再烦恼而多有快乐;让我们的校园成为获得智慧的快乐天地,而教师都成为现代文明的引航人。

  □叶文玲(全国政协委员)

来源:央视国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