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造获奖证书到捏造干部经历、虚假实习经历……目前大学生注水简历频现各大双选会和招聘企业。日前在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大学生就业2006诚信维权论坛”上,与会的不少公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HR)反映,现在大学生的简历分量起码都要打个八折看,有企业在翻看求职简历时竟发现“一个班出现八个班长”的怪事(12月13日《北京晨报》)。
大学生为就业造假简历 一个班竟出八名班长
在笔者看来,“一个班出现八个班长”的怪事反映的只是简历“注水”的冰山一角。目前,“注水”简历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些求职者进入职场的“敲门砖”。为了增加找工作的砝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不少求职者不惜牺牲诚信为代价,在简历上弄虚作假,并且像传染病一样,在当前的求职市场中“传染”开来,甚至有人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
简历只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敲门砖”。企业一旦发现简历造假,公司将不再考虑招聘作假学生,那他们为什么还甘愿冒这个风险呢?诚如一些学生所表示,社会招聘条件越来越苛刻,大学生“求职简历作假”已经形成某种“气候”,假如自己实事求是,那就是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平等的竞争平台上。尽管自己赢得的是诚信,但失去的却有可能是很多现实的就业机会。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为了给自己“贴金”,往往招聘时要求的条件比该职位实际要求的条件高得多,不仅希望被聘用的大学生学识渊博、扎实,而且还要求他们英语、电脑等样样精通,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那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更是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试想,鱼与熊掌尚不能兼得,在要求他们学识渊博的同时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可能吗?很显然,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求职大学生的客观实际不符,为大学生在简历上作假提供了“客观要求”。
还应该看到,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种招聘会都是人满为患,人才招聘会,几乎成了用人单位的“简历收集会”,有无面试机会,几乎就看你的简历写得怎样了。这种重文凭、重资历的人才选拔方式,促使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惜拿看不见摸不着的诚信作代价,“打肿脸充胖子”,通过造假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人无信不立,“注水”简历损害了大学生形象,让社会对这个群体产生了信任危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光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是远远不够的。医治大学生应聘作假的“顽疾”,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则需要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同时,全社会共同努力,探索拓宽大学生求职渠道的办法。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