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26日,是今年的沈阳市中小学生社会公益日。当天,数万名中小学生来到社区、街头、车站等场所,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然而,让学生们感到尴尬的是,他们的热心不时遭遇拒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分析这种现象时认为,这并非信任危机,只是大家对公益日活动不了解,没有形成心理期待,当突然遇到有人帮助自己时,形成下意识地拒绝。
帮旅客背包遭婉拒
“阿姨,我帮你拎!”“爷爷,这个包我帮您背!”在沈阳北站安检口旁边,一群身穿校服,胸带标签的学生吸引了来往旅客的注意。
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十四班的同学们正在这里参加公益日活动。班主任赵志彦介绍说,学生们听说春运高峰期车站停售站台票,亲朋无法送站,所以决定来这里帮助旅客拿行李,尽一点儿微薄之力。
北站候车大厅里人流如织,学生们热情地招呼着过往旅客,但记者注意到,只有少数旅客接受了学生帮助,许多旅客则对学生的热情表示拒绝,有的则干脆连喊“不用!不用!”
宣传单被随手抛弃
在长江街, 皇姑区青教办以“春的呼唤”为主题,组织33中学、岐山一校等学校近2000名中小学生开展清除小招贴、治理公共场所卫生及宣传活动。
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参加活动的学生们显得热情很高。一些学生向行人递发“知荣明耻、文明出行”宣传单,有些人对递过来的宣传单不予理睬,有的人虽然接过,但瞥一眼之后就随手丢弃。刘碧莹同学看到这个场面有点难过。她告诉记者,大家都是沈阳人,希望都能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接受传单,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请不要看一眼就随手丢掉。
拒绝爱心并非恶意
学生们的热心为什么屡屡遭拒?省社会科学院张思宁研究员认为,如果一种活动能受到欢迎,是因为群众对这个活动有一种心理期待,而对于街头、车站的群体做好事活动,许多人可能许久也没有遇到了,自然也就没有了这种心理期待。而群众也不可能知道今天是公益日,所以一旦突然遇到主动帮助时,他们很可能会下意识地拒绝,并非恶意。
【来源:沈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