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冲击“不打不成器”传统家教观念的今天,“棍棒底下出傻子、逆子”的事例也屡见报道。然而奇怪的是,类似“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鞭打教育竟受一些家长追捧,而家长自己打骂孩子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原本家长都是把孩子当“小皇帝”的,所以我相信:只有对极少数顽童,家长实在是管得没招了才会选择鞭打教育。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乖乖虎”,家长如果不是一时气急,一般是不会打骂孩子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给它狠狠一脚;那猫冲到街上,一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给压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没动过虎子一个指头,即使是在气头上,也决不打骂虎子。其实,这是向我的父母学的。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我父母就比较小心防范“踢猫效应”。他们很少随意地传染坏情绪,从不把孩子当“出气筒”。母亲细雨润无声的熏陶,让我悟出了一些教子的道理:用巧妙的方法代替强迫,与孩子合作是令人愉快的;平等、尊重地善待孩子,对话一定比对抗更有效;正确的言行并非靠强制,而是鼓励的结果。
记得虎子两三岁时常常小感,吃饭、喝药不大合作。我不会拿着饭碗追在他屁股后,而是搬个矮凳坐下,和他面对面喂饭。他厌食,我会边送出一勺饭、边学火车鸣笛声说:火车要进洞了,你快张嘴啊!他觉得很有乐趣,张口就吃一勺,我马上表扬他。就这样算是循循善诱吧,很快全部就吃了。喂中药可就没这么顺当。一次,他咬着牙跟不喝,还故意把药碗拍到地上,我气得高八度大叫,他却十分委屈地说:“小点声好不好啊?”于是我赶紧蹲下身来,以免他有压迫感,然后跟他讲“良药苦口”的理。在喂下一碗药时,我让他拿根棒棒糖,“勇士:先苦一下,后甜好久哦!”这招还真灵。
虎子大点的时候,自己很有主见,有时做事与大人的要求不一致。我们会错误地想占上风:如果他照我们说的做,我们感到很满足;可他扭着来,我们就不大乐意。而虎子坚持己见起来还挺倔。比如,一次大考前开的家长会要求,我必须让虎子制作错题集。可我一而再、再而三催促,他都说不必做,甚至于和我顶起嘴来牛哄哄的特不耐烦。旁观的虎子爸看不惯了,于是他以军人的方式教他。“立正!”先晓之以理:你可以不按大人说的做,但你听意见的态度要谦和。接着还是“立正!”罚站思过,虎子一站就是半个小时。直到眼泪滴下来了,虎子爸又动之以情:解除罚站。后来我知道,其实虎子平常就自觉及时地把错题纠正了。
于是我想:孩子自信不会错,我们又何必打击他的自信呢。记住:真正为孩子好,就朋友式地多提建议,少逼迫他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来源:搜狐网